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7.10
折扣购买: 中国建筑史(通校本)(精)
ISBN: 9787108074461
梁思成(1901-1972) 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梁思成的视野 伊东忠太关于《营造法式》的评价是冒失和武断的。他费力抄写的四库全书本《营造法式》虽然存放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教室,人人可见,可是在朱启钤创办中国营造学社倾力研究这一文献之前,日本学者的研究付诸阙如,盖缘于伊东忠太对此书的偏见。 这不但限制了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深度,还对一脉相承的日本古代建筑的研究带来消极影响。 伊东忠太称《营造法式》“不独解释困难,且无科学的组织,故有隔靴搔痒之憾”,诚是他读不懂这部“天书”之故。《营造法式》是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施工的专书,其性质略似今天的设计手册加上建筑规范,是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 1963 年,梁思成在《营造法式注释·序》中写道: 总的看来,《营造法式》的体裁是首先释名,次为诸作制度,次为诸作功限,再次为诸作料例,最后为诸作图样。全书纲举目张,条理井然,它的科学性是古籍中罕见的。 1918 年,朱启钤在南京江南图书馆发现清道光元年丁氏抄本《营造法式》,即交商务印书馆石印海行。后又嘱陶湘(1871—1940)勘校诸本,于1925 年重刊仿宋陶本《营造法式》,梁启超旋寄一函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的梁思成、林徽因(1904—1955,曾用名林徽音),题识略述《营造法式》编撰者李诫之业绩,叮嘱“思成徽音俾永宝之”。 1927 年梁思成入哈佛大学研究东方建筑,系统阅读了日本与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与艺术的调查成果。对喜龙仁与鲍希曼这两位欧洲学术界的代表性人物,梁思成在1947 年评论道:“他们谁也不懂中国建筑的‘文法’(grammar),对中国建筑的描述不得要领。两人之中,喜龙仁要好一些,他引用了《营造法式》,却漫不经心。” 1945 年,梁思成撰文指出:“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怎样的呢?以往所有外人的著述,无一人及此,无一人知道。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法而要研究那种语言的文学,当然此路不通。不知道中国建筑的‘文法’而研究中国建筑,也是一样的不可能。” 而要破解中国建筑之“文法”,何其难矣!梁思成在《营造法式注释·序》中回忆道: 公元1925 年“陶本”刊行的时候,我还在美国的一所大学的建筑系做学生。虽然书出版后不久,我就得到一部,但当时在一阵惊喜之后,随着就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 他坦言研究《营造法式》,“老师傅是没有的。只能从宋代的实例中去学习。而实物在哪里?虽然有些外国旅行家的著作中提到一些,但有待亲自去核证”。 他竟将那些大名鼎鼎的外国建筑史学者称为“外国旅行家”,实是因为他们不习《营造法式》之故,徘徊于不通之路,做的多是资料搜集,局限于美术考古之法,不能做深入研究。 在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梁思成虽然是迟来的后生,但他以坚定的意志,通过实物调查与文献考证,倾力解读《营造法式》,试图开启中国建筑史研究之“不二法门”。 这正是梁思成与外国前辈学者的学术分野。 梁思成,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的学者; 《中国建筑史》,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公正权威的建筑历史。 2022年是梁思成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三联将陆续出版梁思成作品的新版,其中,《中国建筑史》是最重要的一部,将会首先推出。 与图书市场上其他版本不同,此次三联书店重版《中国建筑史》(通校本),将原本的简体中文版本与梁思成先生的手稿以及1955年出版的油印本互相参校,修正错漏,核对文献,并精心筛选和制作近四百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