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18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影戏千秋:孝义皮影研究报告
ISBN: 9787203119760
朱文,1964 年生,孝义下栅村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民间艺术杰出传承人,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山西省第二届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馆长。 1996 年编导的舞蹈《复活》获全国第六届“群星奖”舞台舞蹈金奖第一名。1997 年编导的大型广场舞蹈《中华龙骨》获第十一届全国“龙潭杯”庙会国际花灯大赛最高奖“优胜奖”。编著的《孝义皮影戏史话》获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最高奖“山花奖”。皮影《四美图》获“中国创造·民间文化品牌珍贵艺术品”3A 奖。皮影作品《西厢记》荣获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艺术精品博览会、“红海杯”山西省首届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银奖。整理并出版了《孝义皮影木偶传统剧目集成》共 10 册 500 余万字,140 余部剧目。发表论文 10 余篇。积极探究皮影木偶文化产业空间、制作皮影工艺品千余件。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一等功”,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二届山西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文学艺术届联合会评为山西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第一章 皮影戏的起源与形成 皮影戏,是我国一种绘画、雕镟、文学、音乐、表演、光学等艺术巧妙结合的综合艺术,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它是“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 二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是我国唯一的平面造型戏曲艺术品种,世人称之为“平面傀儡”。 皮影戏源于中国,最早起源于汉武帝思念李夫人(或作王夫人)之事。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记道:“其明年,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于是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客礼礼之。” 东汉班固撰《汉书》记道: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 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为作赋,以伤悼夫人,其辞曰:“美连娟以修嫮兮, 命樔绝而不长……” 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李少翁”篇记道: “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悲感,为作诗曰:“是耶?非耶? 立而望之,偏(通假字,同“蹁”)娜娜,何冉冉其来迟。” 令乐府知音家弦歌之。 到北宋年间高承著《事物纪原》中始见到有关“影戏”“影人”的记载。该书“博弈嬉戏部”记载:“故老丞相,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日,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 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 ”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汉,形成于唐,北宋时“影戏”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影响和相当水平。从13 世纪的元代起,成为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随军事远征并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阿拉伯世界及欧美等国。当然,有关皮影戏的文字记载只能说始自宋代。至于它真正形成的时间,正像民歌无作者一样,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发展,逐步完善而形成的。 第二章 皮影戏起源的民间传说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与形成,正如上文所言,历史无明确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着不少奇妙的传说。 在东北地区有这样的传说: 相传皮影戏产生于唐朝。皇太后身居深宫,甚感寂寞,一到晚上,更觉难熬,便请人给她讲故事。讲者一边口说,一边加以动作比划,灯光把他的影子映在了帷帐上。站在外边侍候太后的宫娥彩女听着故事、看着影子,觉得十分有趣,便请皇太后出来观看。谁知太后一看,非常高兴,觉得比看真人比划更有意思。之后便让讲说者到外边讲说,太后坐在帷帐内看着影子听故事。后来,聪明的宫女们剪了纸人儿,让讲说者一边讲说,一边舞弄纸人儿代替自己的动作。太后看了大加赞赏,就叫朝中八大学士根据故事内容,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剪制了许多纸人儿,换着给太后表演。最初还不会用木棍儿把控影人,只是用手把着。所以,民间称此种表演的人为大手或大抓手。 在天津一带是这样流传的: 相传,在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抱着太子在窗前玩耍,用桐树叶剪成人形,映在窗上表演,皮影戏就是受这种启示而形成的。 在陕西一带又是这样流传的: 在西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一日,太子啼哭不止,宫妃抱着太子在帷帐里怎么哄也不行。突然他止住了哭声,直抓帷帐,原来是宫女们打扫屋子的影子映在了帷帐上。宫女走开时, 太子又哭起来;当宫女们再在帷帐外比划着动作时,太子就又不哭了。 从此,每当太子哭闹时,宫女们就轮着在帷帐外舞着喊着,太子才能安静下来。久而久之,宫女们便剪了纸人,绑上木棍用手把上逗着太子玩。这就是最初的皮影。 在河南一带又是另一种传说: 汉武帝刘彻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过早去世了,汉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彻夜难眠。群臣相劝他听不进,另选美女他也不要。为此,朝中文武百官甚是着急。时有齐人少翁,深知汉武帝的心事,说他能使汉武帝重新见到他心爱的李夫人。汉武帝听了,立即把少翁召进宫问道:“爱卿有何良策,可使寡人见到李爱妃?”少翁说:“皇上不必着急,不出三日, 臣一定让主子见到李夫人。”少翁花了三个昼夜,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一样大的李妃形象, 涂上颜色,用竹竿把上,学着李妃生前的动作。到第三日晚上,他在室内挂起了一块白色方形帷幕,帷内点上灯烛,让武帝坐在方帷外边,对着帷幕观看。少翁贴着帷幕操纵皮人, 那影子就像是李妃姗姗而动。汉武帝一见,果真是自己的爱妃李夫人来了。不由自主地高声喊道:“李爱妃,我多么想你,你为什么离开我,快来和我坐在一起。”汉武帝这么一说, 可吓坏了少翁。这本来就是皮子做的假人,怎么能和皇上坐在一起呢?他急中生智,学着李夫人的声调说:“万岁呀万岁,我也每天在想念你呀,何尝不想和你形影不离,相坐而言, 可是我们之间相隔一座白云山,可望而不可及。”汉武帝听了言道:“这有何难,我要把这座山砍倒。”李夫人急忙劝道:“万岁千万使不得,你若把这座白云山砍倒,咱俩就再也见不上面了”。汉武帝叹了一声,问道:“那该怎么办?”李夫人言道:“万岁不必难过,每月初一、十五晚上,我就在这里同你相会。”说完便不见了。汉武帝为了与李夫人每月的两次相会,就留少翁在宫中,专为他扮演李夫人。时间长了,少翁又雕刻了些丫鬟、侍女舞着唱着,后又加进了桌子、椅子、花园、亭子等摆设,渐而完善。武帝越看越喜, 越看越迷。这就是皮影戏的由来。 在河北和山东一带流传着“三皇姑出家”的故事: 相传兴隆国苗庄王无子,只有三个公主。苗庄王看见三公主苗善聪明伶俐,十分能干, 有意传位于她,欲把新科状元徐建生招为驸马,日后好辅佐她的江山。怎奈苗善自幼诵经, 不肯嫁人。苗庄王一怒之下把三公主贬为庶人,让其在花园浇花种草。凡三公主所浇之花, 都长得旺盛,开得鲜艳。即使寒冬腊月,只要苗善一浇水,百花便盛开。苗庄王得知此事,孝义皮腔纸窗影戏的祖师爷是黄龙真人(见第三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孝义皮腔纸窗影戏起源传说)。 清曹雪芹撰《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有这么一段话,尤三姐指着贾琏冷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掉嘴的,咱们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 清代是皮影鼎盛时期,从民间到宫庭,皮影戏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皮影的演出、分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范围。仅山西孝义一县区域内到 20 世纪 80 年代调查时,残存的皮影专用戏台仍达 181 座。山西皮影除孝义皮腔纸窗影戏之外,清嘉庆、道光年间又从陕西传进了碗碗腔纱窗影戏,从而大大丰富了山西皮影的内容,形成了北以孝义皮腔纸窗影戏为主和孝义碗碗腔纱窗影戏并存的晋中皮影戏,南以陕西皮影为主的“曲沃碗碗腔”晋陕皮影。它们共同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山西皮影戏的独立体系。 皮影戏在我国不仅历史悠久且流布很广。在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都有皮影戏,大部分活动在县城和农村。在民间流布广,艺人多,根基深。 皮影戏的叫法全国不一,多种多样。在我国北方一般称之为“皮影戏”,在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地统称为“东北皮影”,具体到各地又有当地的叫法。如黑龙江称“驴皮影”, 松花江一带称“双城皮影”,辽宁又有“辽南皮影”“边外皮影”之别。在河北称呼更多, 有“乐亭皮影”“唐山皮影”“天津皮影”“滦川皮影”“北京皮影”。北京皮影又分为“东、西两派”,京人称之为“东城派和西城派”。在陕西地区称之为“老腔、秦腔、碗碗腔皮影”,又有“东路、西路”之别。在四川称之为“影戏”,在青海地区称之为“灯影戏”,在湖南、湖北称之为“影子戏”,在山东青岛称之为“皮影戏”,在江浙一带俗称“皮囝囝”,在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则称之为“皮猴则戏”“竹杆影”,在太原称之为“月影戏”,在晋南一带称之为“曲沃皮影”。孝义皮影又有“碗碗腔纱窗影戏”和“皮腔纸窗影戏”之别。由于所处的地区不同,对皮影戏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称呼和叫法。其共同点,大多都离不了“影”字。 ◎本书着眼于孝义皮影的产生流变、发展传承、剧目流派、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全面详细地阐述了孝义皮影的独特魅力。 ◎书中所列皮影及相关文物,不仅表现出孝义皮影历史文化之丰厚,艺术气质之强烈,还体现出本书作者,也就是两代皮影专家所尽的心力。 ◎本书专业性、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最后列有附录,涉及皮影文物的雕刻艺术、保护修复等常识,皮影工艺品等展示,对皮影爱好者和研究者都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