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文艺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6.60
折扣购买: 巴金先生
ISBN: 9787541149795
他有一颗水晶般的心 认识巴金先生已四十多年,真正和他熟识却是在20世 纪50年代后期,而拿笔写写他的事情,则是从80年代开始 。 记得第一次见到巴金,是在1954年的秋天。那时,我 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当 编辑。由于复旦大学老师章靳以的关系,我先在靳以师家 中认识了巴金夫人萧珊——那时都叫她本名陈蕴珍;再和 她约定了到霞飞坊(今淮海路淮海坊)他们的寓所去看望 巴金,向他约稿。 那是一幢新式里弄房子,共有三层楼,从20世纪30年 代起,巴金就和朋友索非一家合住在这里,巴金挚爱的三 哥李尧林也曾在此度过他生命的最后六年。 我第一次去看望巴金,他和萧珊正在二楼前房,围坐 在大圆桌边,逗着儿子小棠说笑。 萧珊见到我,拉住小棠的手要给我看:“让彭姐姐看 看,棠棠是断掌。” 有着一对明亮大眼的棠棠却倔强地抽回他的小手,攥 紧拳头要打妈妈。这时,巴金立马站了起来,笑着去阻拦 ,连连用四川话说:“好,好,爸爸来扯劝,爸爸来扯劝 。”他是那么和蔼,那么慈祥。萧珊在一旁只顾幸福地笑 着,这情景一直刻印在我的脑际。多么和谐幸福的家庭啊 ! 后来,我还到霞飞坊去过一两次,但印象都不深了, 只记得有一次他们刚吃过大闸蟹,餐桌上还残留着红色的 蟹壳。我在四川住过八年,知道四川人是不大吃螃蟹的, 而萧珊是来自水产丰盛的宁波,对蟹的兴趣浓厚。看来, 在生活习惯上,巴金或许已受了萧珊很大的影响。 转年,我再去约稿时,他们已搬到现在这幢带花园的 小楼了。这里离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比较近,一有机会,我 就带着爱说爱笑、性格开朗的李小林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 ,和她有了很好的友谊。我向巴金约稿,常常请她“催催 爸爸”。 1957年,巴金、靳以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托,联手在上 海创办了大型文学双月刊《收获》,把我调到编辑部。从 这时起,我与巴金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 巴金平日不来编辑部,刊物的日常工作由靳以处理, 但有些重要文章和信件都要请巴金过目或处理。我经常为 一些急事骑自行车往返于编辑部和巴金家里,听取巴金意 见,带回他的手书…… 《收获》只编辑出版了三年,因靳以师病逝和当时纸 张困难等原因,而于1960年4月停刊。我调到《上海文学》 编辑部,与萧珊同在一个办公室。她是在那里当义务编辑 ,我和她接触的时间多了而与巴金接触的机会减少了。后 来,我和萧珊先后分别到农村和工厂参加“四清”,也很 少见面。 1966年底,我从农村“四清”工作队调回作协参加运 动。这时,巴金已被打成“黑老K”进了机关“牛棚”。不 过此时,我又有接触巴金的机会,而且有一段时间,天天 见面,一起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