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世间的盐
ISBN: 9787559615879
"高* 网名“风行水上”。画家、作家,现居合肥。已出版随笔集《世间的盐》《橄榄成渣》。是近十年来豆瓣网**欢迎的作者之一。 读者亲切地称他“风老师”,说他乃奇人也,六十年代末生,高中未毕业,一路当过银行出纳,干过野外测量,做过小生意,卖过服装,做过装潢,摆过地摊,杂七杂八“捣鼓”过好几十种行当,**没有间断的就是画画、读书、写字。 "
" 电风扇 秦大伯本名叫秦根生。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家。他在回忆轻时代时,不会因为虚度时光而感到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他把他年轻时*好的时光都投入到制造电风扇的事业当中去了。他制造出本大院**台电风扇,而且也可能是我们东市区的**台风扇(工厂排风扇和鼓风机除外),就体积和排风量而言,至今没有哪台风扇能刷新他的纪录。 在我小的时候,电风扇还是个稀罕物儿,对我的长辈而言,这东西就*神圣了!合肥四城中除了华侨饭店和长江饭店有几台风扇之外,没有其他地方有风扇了。就这几台风扇还是饭店从上海带来的,华生牌,在饭店顶上悠悠转动着,把本城土著居民们的头都转晕了。这两家饭店都是五十年代初从上海内迁到合肥来的,一般重要会议开会住宿的客人都安排在那里住,*重要的原因—他们有风扇!一般老百姓别说看见电扇,连听也没听说过。土产*杂店里有卖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三河的羽毛扇、油纸扇、团扇、折扇,还有一种*编的通*扇子,软软的,扇出来的风带点植物的清香。讲究的女人有一把杭州王星记的檀香扇,晚上洗澡在盆里滴几滴花露水,洗完后换了拖鞋出来,坐在竹靠椅上,拿一把小檀香扇也不知是扇风还是看晚上天上出星星,愣怔半晌,顾盼生姿。她在等天上起凉风!可凉风老也不来,蝙蝠倒是在天上飞来飞去。坐不了一会儿,该美人的妈就喊:“妮娜!这天当真就热死人了吗?这么个大姑娘躺在外面成什么样子!你给我回来!”“我那良人啊!你躺在竹椅上,如同狐狸盘在香*山上。”小秦收回他那一双毒眼,心里暗自叹道。妮娜在盛暑中的煎熬让秦大伯—那会儿还是小秦—看得心如刀绞。他想为他暗恋的马妮娜发明一样东西,实实在在的,不玩虚的,这个东西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不然不干! 这个东西就是一把巨大的扇子,**能造福马妮娜,给她一个不能不出来的理由;第二能造福我们全*械修理所大院。小秦不缺少动手能力,他车、*、刨、铣全能。手巧,连钢精锅都能敲出来,我家有个很精巧的贮物盒就是他敲的。他先是到图书馆查书,所有和扇子有关的书都看。**个设计思维是停留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子上。他想做大,在我们这个院子上空架设一条单轨,然后用根轴带动这把大扇子在院子的上空做往复运动,来搅动空气产生风力,风力朝向是马妮娜的闺房。这种风力大倒是足够大,但这涉及一个减速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这个巨大的扇叶会不会破空而去,直接把马妮娜家的房子撞翻,把马妮娜一分为二?他一想到此处,不由得暗咬手指。这个人虽然动手能力很强,在计算上却是短板。一切科学的基础在于数学,万一计算不好,这把风扇在运行中失去控制,将会死伤无数的。 况且这个神启来源于街口“红霞*杂店”几个大妈的推陈出新。这五个大妈都胖,一个叫张风琴,一个叫许仙翠,一个叫王大芳,还有的就不说了吧,都是些村俗的名字。她们都长着两个奶,亚赛岳云的一对擂鼓瓮金锤。人胖就都怕热,在没有顾客的时候她们就把衣服下摆撩开,拿大蒲扇往里面鼓两把风。梨园行的人都知道,“武扇肚,文扇胸。媒婆扇后脖颈子。”她们学的是武行!她们拿店里的废纸箱做了一块巨大的推板,悬在屋上,用绳牵引,纸箱板在空中做往复运动,以产生风力,店内人等轮换拉绳。长夏无事,中午吃过饭,街上热成洪炉一样,除了偶尔听到一两声驴叫和蝉鸣,街上基本没了活物。店里胖大婶们横七竖八地倒成一片,跟发生了命案似的。屋顶上纸板如鬼魅一般地来来回回,一个大妈横仰在一懒凳上问:“买什么呀?”手里牵个不停。 这种风扇可以在电影《包氏父子》中看到。包国维的爹知道儿子喜欢抹发蜡,自己又买不起,只好到理发店里去讨—他儿子要抹一种叫“司丹康”的发蜡。开理发店的就有这么一具古老的风扇,一个小徒弟牵着来回鼓风。老秦这个发明思路一提出来,就遭到全院人的极力反对,认为这个东西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威胁,还不如用蒲扇。谁听说过人被蒲扇扇死的?后来一个老修理工冯歪嘴说他:“你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你到华侨饭店去看看猪是怎么跑的,看人家真正的电扇是什么样子又不犯法。等你看了,回来我们再想办法做!”旁边人都七嘴八舌地给他出主意,说华侨去得,你是**主人怎么去不得?大不了不让人看,你回来就是了。 小秦抽了个休息天,跑到长江饭店和华侨饭店饱饱地看了风扇,回来直拍脑袋说:“*巴!太简单了!你说人家这脑袋怎么长的,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然后指手画脚地跟人说,“电风扇就是三片叶,中间有个轴,外面有个罩罩。一转就生风,快转就风大一点,慢转就风小一点。干鸟嘛!早想到早做好了。” 过了没多久,小秦和*械修理所几个好事之徒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个教练机的螺旋桨,拿大板车拉来的。他们把这个螺旋桨拆了,一地的零件,然后对着图纸研究,小孩捧着碗在旁边看。他们对我们扬扬扳手,让我们走远点,别把小零件踢得找不到了。我们都怀着一种**敬畏的心理看着他们,心里默默念道:做人当做这样的人!经过一冬一春的科研*关,在小秦动念头做发明的第二年,我们全院老少爷们儿在夏天**次用上非人力风扇了。 我一直记得**次试风扇的那天黄昏,我会一直记着这个黄昏,记到死!全院老少爷们儿怀着敬神如神在的心情,早早从家里钻出来。有的人家为了抢主风口还争了几句。陈老六他爹是残障人士,在解放战争时*过伤,腿不好,只能拄拐走,公推他坐了首席。陈老六他妈在家里搬了一张小炕桌放在当院,分别做了青椒炒肉丝、臭干子,切了两牙咸鸭蛋,红白相间,一壶烧刀子。他们家好菜不给孩子吃,就两个老的吃。他家的口头禅是:“你们吃好的*子长着呢,小孩子要识礼知道不?”你们怎么不识礼?笑话。天上的云彩渐渐暗下去。天黑下来,先是深蓝,然后是普鲁士蓝,*后变成一种忧郁的紫罗兰色。又过了很久,升起一轮大月亮,红得跟什么似的。大院中笑语喧哗、人欢马叫的。男孩子在院中跑来跑去,时不时打哭一个。吃了亏的,不管地上有没有*屎,马上就仰卧在地,踢腾着双腿,不把身上滚个稀脏不算完。女孩子从家里往外搬凳子和竹椅子,往地上泼水,从家里端绿豆汤和切成块的西瓜出来。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那个非同寻常的时刻—吹风扇。马妮娜也从家里出来了,坐在一把小竹椅子上,把两条腿交叠在一起,巧笑倩兮!小秦打心里说:“妮娜,**这一切,都是为你的!”他从心里伸出手来,向妮娜打了一个飞吻。 小秦他们几个把这只巨大的风扇从库房里推了出来,用大石头压在它的三角形支架上,然后高声地对乘凉的老少爷们儿说:“**晚上我们吹风扇!因为这个风比较大,大家要有思想准备,看好自己家的孩子,别让他们瞎跑,让桨叶削到可不是玩的!”陈老六他爹说:“这一阵可热死了,不怕风大。扇死才痛快呢!送电吧!”彭南征合上电闸。彭南征是发明小组的成员。 这架风扇发出了巨大的轰鸣,一阵强风迎面扑来,飞沙走石,连地上的猫狗都被吹得斜飞起来,当时就把陈老六他爹的小炕桌给吹翻了,糊了他一脸辣椒丝。他正往下抓的时候,刚想骂娘,一看不好,妈的,这风扇不是要起飞了吧?这架风扇挣扎着要甩开身后的大石头,摇摇摆摆地往右边栽,似乎坐在眼前的陈老六他爹就是它不共戴天的仇人。陈老六他爹慌了神,双拐又捞摸不到,只好连滚带爬地闪避这个妖物。这架风扇一看一击不中,又转向左边。左边坐着冯歪嘴一家老少,一看风扇显灵了,端着绿豆汤就跑。坐在后面的马妮娜的布拉吉被吹起来了,两条大白腿一览无余,马妮娜半屈着身子,拼命用手往下掩,可怎么也掩不住。这个姿态后来在梦露的电影中才得以旧梦重温。全院的人以各种姿态在半空中飞行,跟夏加尔的油画似的。凡手边能抱的东西抱住,能拽的拽住,实在腾不出手的,拿嘴叼个晾衣服的绳子也成。所有的人跟东洋国鲤鱼旗一样横着飞起来了。可在当时妮娜的白腿差点把小秦的眼给晃瞎了,他正愣神的工夫,有一个凄厉的声音在喊:“拉闸—”小秦才回过神来,飞奔过去拉了电闸。这风扇断了电后倒还静如处子,它的叶片懒懒转动几下停下来,全院的人才算落了地。几个发明家围在旁边用探询的眼神看着小秦问:“是不是转得太快了?” 这架伟大的风扇后来经过调速后,终于发挥了它电风扇的功能。它被缚在两棵法国梧桐之间,如同普罗米修斯被缚在高加索山上。它咆哮着,摇摆着,时时想挣脱身上的束缚,时而向前,时而向后,服务着院内百来号人家。到了第三年,马妮娜出嫁了,不是嫁给发明家秦根生,而是嫁给她的一个高中同学。因为丈夫在东北的部队当连长,妮娜后来就跟着随*去了。这架伟大的风扇又转了三年,*后在一阵巨大的抽搐中冒出了黑烟,叶片又转了数下,才不转了。有人喊秦根生来修,秦根生嫌麻烦,没这个心思了。当时秦根生正在谈恋爱,女的在制钉厂当会计。坏风扇就这么扔在外面上锈,秋天下雨,冬天下雪,后来就锈得不成样子。雨淋在它身上,地上就留下一摊黄水。*后不知让哪个贪小便宜的卖给收废铁的了。那两棵法国梧桐到现在还活着,身上还留着捆风扇时绳索勒的印子。 西瓜谱 呸!昨天下午在外面买了一只西瓜,吃了以后***了我今夏对西瓜的念想。我对天发誓今年一口西瓜也不吃了,再买就是猪!这种瓜也好意思叫瓜?先不说瓤子红得那么可疑,就是持刀破瓜时的手感也不对劲,**滞刀。好的西瓜应该是刀一碰到皮就自动地裂开了,然后是满室瓜香。一个月前我买了一只瓜,因为通过“望”“闻”“问”“切”都判断不出一只瓜的好坏,我就叫摊主打了一个“参子”(就是在瓜上开了一个三角形的洞),卖瓜的人用刀挑着瓜瓤递到眼前让我看,果然是红得耀眼。我提了回来之后发现方便袋子里淌了不少红色的汁水,不敢吃了,扔掉了!西瓜呀,你怎么**成这样了? 我在老家时随我叔种过瓜。我们那里主要种两种瓜:一种是“黑蹦筋”,一种叫“马陵瓜”。在村子的北面有个丘陵,黄色沙质土。顺着山坡有几口小水塘,山上多植马尾松和意杨,长得比平地慢多了,从栽下去到现在就像没有长过一样,样式倒长得奇丑。这种土质长不了什么东西,如种麦子会稀得像秃子的脑袋,一亩地一百斤也收不上,但适宜种瓜,适宜种红薯、花生、黄麻之类。越过山丘的东面是另一个村庄,叫山王庄,西面山坡是本村的地界,以山顶 的一长溜意杨为界。 山王庄种“黑蹦筋”,这种瓜**大,黑皮,有暗花纹,一个有几十斤,皮也厚。摘瓜的时候常常看到李长胜的两个小兔崽子,一男一女,穿着红兜兜,一人推着一只大瓜在瓜垄中滚,瓜倒比人大。 他们村都是种这个瓜种,没有种别的。这种瓜因为个头太大不好卖,他们把瓜收回来,在正午的时候用小板车拖着走乡串户地卖。西瓜的上面盖着一层野*,怕把瓜秧晒蔫了,看着不水灵。 中午燥热,在凉*上翻来覆去的工夫,听到村外驴鸣似的吆喝—卖西瓜哟!脆沙瓤的大西瓜哟!买瓜的时候,一家老小或站或蹲在那里看,品评优劣,计较斤两。买一只大瓜碰巧还能饶个小香瓜。山王庄的小香瓜很精巧,像古代武将用的铜锤。金黄瓜皮上,一牙一棱凹进去,用一只芦苇片顺着小格棱划下去,可均匀分成数等份。瓤子如同香蜜,可以直接喝进去。小孩子连瓜带种子吃进去,跑着拉,种子又在地里长出来。古人曾称小香瓜为“粪瓜”,不把它列进上等吃食中。 大西瓜浸在井里,等睡一觉起来,瓜也凉得差不多了,提上来,先从蒂部切一刀,拿根蒂把刀抹了,怕有铁腥气,一刀下去,豁然自解,不由得赞一声好瓜,冰凉镇齿,又脆又沙,切成月牙块,大人小孩子见者有份,不吃也不行。家里大人谆谆教导孩子做人要有眼色,见人家准备切瓜时要自行走开。奈何馋涎不由人啊!看到别人买瓜、切瓜还是自动围上去,把一只指头伸在嘴里,痴痴地看,看得别人都不忍心吃下去,看到人手一块方罢休。 我们村子种“马陵瓜”,这个瓜种是蔡老汉从南京引种过来的,皮极薄,不耐贮存。种子是每年留好的大瓜,不摘它就由它长,成熟的时候喊一家小孩子来,下面放着瓦盆,种子吐大瓦盆里。种子淘洗后用*木灰拌和,做成饼状粘在墙上。我叔家有面墙上密密的都是这种饼,下面做着记号:搅瓜、奶奶哼(一种瓜)、菜瓜、黄瓜—列位看官!不知道你们吃过搅瓜没有?长条形,金黄色,成熟后摘回来,一切两半,放在饭锅上蒸,蒸熟后把一双筷子伸进去搅,故名“搅瓜”。搅出来的丝像粉丝或者米线一样,透明的,然后再放盐、蒜泥、熬好的香油,是夏季很好的一味凉拌菜。现在连这种瓜种也看不到了。“奶奶哼”是一种皮很皱的小甜瓜,每家都种。这种瓜结蒂的时候就是天生老相,皱皱巴巴的样子,但吃口极甜嫩。夏季早晨在菜园里,皱皱巴巴的瓜条上沾满了露水,摘的时候要小心往菜篮子里放,不然一下子就碰断了。它的瓤子是红色的,可以吃。 马陵瓜顶大也就长到十几斤重就了不得了,一般也就是七八斤重一个,白色的花纹,黄色的瓜瓤,纺锤形。没种瓜之前地里要刨出坑来,用大粪重重地浇一遍。西瓜喜欢大肥,长的时候中间还要追几次大肥。若想瓜甜,还要追施几次饼肥,到附近的油坊买榨油时压成的圆饼,回来用锤子打碎了,一把一把撒在瓜秧的根部,怕让雨冲走,在上面还要掩一把土,用脚踹实,然后就风一阵雨一阵地让它长着吧!瓜蔓抽起来很快,像慢动作的电影一样,看着看着就长出一截。等瓜长熟了,就要搭瓜棚看瓜了。在田间地头,竖四根木桩子,从家里拉来稻*苫个顶,苫好后再用*绳子把房顶络起来,不然一刮风就够瞧的了。杜工部写的“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就是这个样子。在四根柱子的中间架一张篾席子,人就睡在这上面看瓜。睡在*上,一伸脑袋就看到满天星斗。 马陵瓜因为瓜皮薄,*怕打雷。西瓜成熟后,天上一打炸雷,瓜田里的一些瓜就被震裂了,这时候我就下到地里捡瓜。这种一震即破的瓜*好吃,瓜瓤极嫩,入口就化了,没有一点絮的感觉,也没有一般西瓜那种入口的丝络感。口福好成这样,真是惭愧!惭愧!夏天在瓜田看瓜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瓜地的四周有万千的虫鸣、蛙鸣似乎能把人浮起来。风从瓜棚中自由地钻来钻去,萤火虫鬼魂般在瓜垄中低飞。我跟我爷爷坐在瓜棚时,一人叼一支烟,抱着膝盖,两人都不说话,只见两个烟头子一明一灭。我到现在也想不通我爷爷为什么不干涉我抽烟呢?那时我才十几岁,就公然与他老人家对抽。而且他还给我买,好的归我,劣的归他。现在想想,真是怀念得紧啊。烟抽多了,口苦。我爷爷从瓜棚上下来,到田里摘一个瓜,托上来说:“我挑的这个,包好!”当然好了,从头到尾都是农家肥,这么精心种出来的东西不好,那真是没天理了。 马陵瓜摘下来要迅速地卖掉,在家放几天就倒瓤子了。这种瓜现在也没人种了,许多品种都没有了。上次一个朋友想养当地的土*,开车跑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品种都杂了,都有洋*的血统了。洋*生长周期短啊,我在昆山吃奥灶面要了一小碟白斩*就是洋*,那*肉比我还老。洋*或洋瓜肯定是因为身上的各种优点被存留下来了,比如长得快、耐贮存,或者是个头大。好吃是可以忽略的了。现在想吃点好吃的东西,真难!所以有的时候看朋友在摇嘴咂舌说这个好吃那个好吃,我羡慕、嫉妒、恨的心理一齐涌上心头,这一回我就跟你比吃过的好西瓜,你没辙了吧!过去北京顺义、大兴都出过好瓜,庞各庄的“花苓”*是大大有名,现在大概都没了吧!地都盖房子了。 " "“风行水上”畅销5年精选随笔集 新增10篇经典文章,40幅知名画家趣味插图 豆瓣网十余年倍*欢迎的作者 读者们选出来的小品文大家 行走见识·家常里短·吃喝玩乐·礼俗掌故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被誉为继汪曾祺之后极富人情味和生活智趣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