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作者: 王德威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258.00
折扣价: 162.60
折扣购买: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ISBN: 9787220126970

作者简介

王德威(主编),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著有《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后遗民写作》《现代“抒情传统”四论》,以及《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述》《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20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等。 编辑委员,邓腾克、贺麦晓、胡志德、罗鹏、田晓菲、石静远、王斑、奚密等。 编修,刘秀美。 中文译者,王晨、王柯、王晓伟、李浴洋、季剑青、金莉、唐海东、张治、张屏瑾、卢冶、陈抒、陈婧裬、翟猛、刘子凌、党俊龙等。 中文校订,沈如莹、赖佩暄、党俊龙、邱怡瑄、蔡建鑫。 书名题字,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内容简介

【中文版序】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2017年)是哈佛大学出版公司继法国、德国、美国文学史之后所策划的第四本文学史。这一文学史系列一方面以宏观视野呈现国家或文明传统里的文学流变,另一方面则以微观视野审视特定时刻里的文学现象。结合两者的线索是编年顺序。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依此一编辑方向展开,但实践过程则自然显现不同的要求与成果,书中导论已有详细说明。最重要的是,中国文明源远流长,“文”“史”“学”三者的互动尤其绵密深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史的思考与书写范式深受西方影响,久而久之,一切被视为当然。然而,时间来到新世纪,我们必须放大历史视野,观察中国文学的变与不变。除了贯串中西资源,更应调和今古和雅俗传统。据此,以下三点可以作为参照。 (一)体例 一般文学史强调大叙事,以大师、经典、事件作为起承转合的论述。《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尊重大叙事的历史观和权威性,但更关注“文学”遭遇历史时,所彰显或遮蔽、想象或记录的独特能量。如何自觉地凸显文学史的“文学”性,以期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历史书写,成为编者的首要挑战。全书以单篇文章构成,风格包括议论、报道、抒情甚至虚构,题材则从文本文类到人事因缘、生产结构、器物媒介,不一而足。这些文章各擅胜场,反映“何为文学”“ 为何文学”的丰富辩证。出版体例每篇文章以2500字(中文译为4000字)为限,篇首以某一时间作为起发点,标题语则点明该一时间的意义,继之以文章的正题。如此,每篇文章以小观大,指向历史可见和不可见的发展,但各篇文章的书写体例和全书的编年顺序又将所有话题、现象纳入时间的恒久律动。 总而言之,本书关心的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和“史”的对话重新赋予当代意义。通过重点题材的配置和弹性风格的处理,我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一方面又形成可以识别的星象坐标,从而让文学、历史的关联性彰显出来。 (二)方法 相对我们对文学史巨细靡遗、面面俱到的期待,《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疏漏似乎一目了然。这些疏漏固然反映编者与客观环境的局限,但不妨视其为一种方法的实验。我沿用了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世界中”(worlding)的观念,认为世界是一种变化的状态,一种被召唤、揭示的存在方式。“世界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不仅仅意味“中国走向世界”,更是一个意义复杂的、涌现的过程。据此,文学史所投射的巨大空隙成为一种邀请,有待读者参与,持续填充现实,更新观念,证成感知开放的状态。 然而本书所标示的“世界中”观点却不必为海德格尔的观念所限。时至今日,中国文学进入世界后所显现的常与变,应该促使我们重新省思古典“文”的现代性问题。“文”不是一套封闭的模拟体系而已,而是主体与种种意念、器物、符号、事件相互映照,在时间之流中所呈献的经验集合。这一方面,钱锺书(1910—1998)先生的“管锥学”带来极大的启发性。《管锥编》反转《庄子·秋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的喻意,以无数中西篇章典故碎片,汇集成一股集知识、史观、诗情为一炉的论述。所谓“史蕴诗心”,由小见大,引譬连类,当今的西方理论未必能够做出相应的回应。 (三)语境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原本设定的对象为英语世界对中国文化怀抱兴趣的读者。在不同语境下,许多中国文学论述里视为当然的人、事和文本必须“从头说起”,而西方汉学界所关心的话题和诠释方法往往又可能在中国学界意料之外。两者形成的张力,本身就是一个话题。基于此一认知,本书特别强调中国现代文学交错互动的现象,所论中文与华语作品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撰稿者遍及中国与世界各地。超过半数的文章直接或间接触及中外翻译、传媒问题,不是偶然。 甚至本书中文版的出现也不妨作为一个翻译事件看待。西书中译,难免出现认知与行文落差。作为主编,必须因应语境转换,对原文语义或不足或冗赘处作出调整伸发。取舍难免见仁见智,但每一决定都经过审慎衡量,务求不违原文要旨。这些客观考虑外,中译文本也触及“文学”“翻译”的理念和方法:“信达雅”与“硬译”,知识与修辞,沟通与误读……种种可能,都值得继续思辨。我们对本书中文版的定位,不仅为一般意义的中译本,更为具有特色的中文本。 本书时空跨度——从晚明、清代、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广义华语语系区域——也反映了政治、民族和文化的进程里,“中国”有着不同的定义,至少包含如下可能:作为一个由生存经验构成的重层历史积淀,一个文化和知识传承与流变的过程,一个政治实体,一个“想象共同体”。刻意在本书中寻找国族认同的读者不必急于对号入座。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文版的完成,代表两岸及世界中国文学学者通力合作的成果。作为主编,我感谢参与英文版撰述的155位专家学者;参与中译的15位学者——王晨、王柯、王晓伟、李浴洋、季剑青、金莉、唐海东、张治、张屏瑾、卢冶、陈抒、陈婧裬、翟猛、刘子凌、党俊龙;以及参与编校、修订的五位学者——赖佩暄、党俊龙、邱怡瑄、沈如莹、蔡建鑫等。如前所述,为因应中文语境,编者或译者对部分文章作出必要修订,谨此向撰文者及读者说明并致意。必须一提的是,参与翻译的诸位译者的学识与译笔都是一时之选,他们为此书所付出的心力有目共睹。唯英文版原本体例已经十分庞杂,译者的风格也颇有出入,编辑团队在不违原作的前提下,必须修订、润饰各篇译文,形成相互呼应的中文文本。如有唐突之处,再次表示歉意及谢意。不论如何,我们共同心愿为呈现一本既具有世界视野,又契合中国情境的文学史。 哈佛出版公司英文版设定本书的读者为专上程度大众,风格力求平易可读。对中文版我们也有类似期待:引起读者对现代中国文学多元样貌的兴趣,重思“文学”的形式与潜力。本书遵循哈佛出版公司文学史系列编辑体例,所有文章力求明白易读,全书在行文更为周延的设想下,各篇文章皆经主编做了最终版修订,并以尽量不列注解为原则,仅提供参考书目。谨就文内所征引字句,向原作者及出版者致谢。此外,陈平原教授为本书题字,尤增光彩。 为了出版简体中文版,编辑团队为此书投注巨大心力,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理想在在令人敬佩。刘秀美、陈婧裬、李浴洋三位教授担任简体中文版编修或助理主编工作,尽心竭力,在此一并致谢。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英文版编辑过程中,有五位资深学者——夏志清(1921—2013)、马悦然(1924—2019)、韩南(1927—2014)、瓦格纳(1941—2019)、黄爱玲(1952—2018)——辞世。他们的研究成果早已成为学界典范,而他们对学术的无我奉献,正是文学史继往开来的力量所在。 1、100多个关键时刻,把握“文学”遭遇“历史”的精彩瞬间—— 林语堂怎样发明中文打字机而且提交了专利申请?奥登如何采访中国战场并成为西南联大学生的新诗神?海子为何“面朝大海”?邓丽君何日“君”再来……除了我们熟知的文类外,《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涵盖更多形式,从总统演讲、流行歌词、照片、电影、政论到家书等等。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原本就是一个内与外、古与今、雅与俗交错的现象。 2、不仅有中文系名家撰稿,还有极富想象力的作家助阵—— 莫言为何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王安忆如何遥念母亲茹志鹃写作生涯的三个关键挑战?韩瑞悼念酷儿作家邱妙津一文,可以从任何一个段落进入文本?……本书鼓励撰稿者——尤其极富想象力的作家们,王蒙、余华、朱天心、董启章等——选择最得心应手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历史“感”。 3、更长的时间,从1635年到2066年—— 1635年,晚明文人杨廷筠、友人艾儒略如何“文学”新诠?同时,文学史的时间也投向未来。按科幻作家韩松的说法,2066年火星人占领地球,继之以人工智能席卷宇宙,人类文明陨灭,有如沧海一粟。《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学地图扩展到幻想的空间。形式新颖,新见迭出,蔚为大观。 4、更大的空间,宏阔深远—— 清末女性主义先驱秋瑾东渡日本后,思想如何发展?单士厘随夫出使各国,如何首开女性世界游记书写先河?作家三毛则在20世纪70年代来到西非撒哈拉沙漠,如何成就名噪一时的异国书写?时空的“互缘共构”,文化的“交错互动”,“文”与媒介衍生,文学与地理版图想象,本书超过一半的篇幅都直接、间接触及旅行和跨国、跨文化现象,阐释“世界中”的中国文学不同层次的意义。 5、装帧设计,出自“中国最美的书”评委手笔—— 从英文版到中文简体字版,新增10篇,王德威主编亲自打磨多年的集大成之作。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书名题字。精装,封面水瑟纸,简洁大方,庄华并重,又有书卷气,上册书衣珀灰色,下册书衣绅灰色,书名专金印刷,有金属效果,裱封则是秋棕色。内页白度柔和,保护视力,且顺纹,翻阅时较舒服,可接近180度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