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孤独和世界对谈

用孤独和世界对谈
作者: 编者:国馆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8.00
折扣购买: 用孤独和世界对谈
ISBN: 9787559623454

作者简介

为中国文化代言的微信公众号,也是*中国文化微刊,拥有粉丝逾1000万。 国馆文化由传统而起,因传承而生,致力于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希望人们在品味国馆文化的时候,能够深深地感悟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当下生活的秘方。

内容简介

丰子恺:不*无惊过一生 生 平:1**8年11月9*,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是家中**的男孩,备*长辈温情哺待。他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练就了一颗温柔悲悯的慈怀心,发散在他笔下,就成了童真朴实的文字画风。考入浙江一师后,他结识了一生中*重要的两位导师:李叔同与夏丏尊,启发了他在文学、绘画与音乐上的天赋。毕业后,他加大创作力度,在绘画、散文、译著上都颇有造诣。晚年时期的他曾遭到残酷迫害,落下恶疾,于1975年与世长辞。 代表作:《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 名 言: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语:身处乱世,*火无情,只身一人,以笔墨疗愈人间创伤;即使百年以后,也叫世人不忘其童真善良。 民国时期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他长相清秀,画的画童童趣十足,文章也是写得极其清雅质朴,句句至理。他的心地,如他的漫画一样,善良、温润、有趣。 其实他的作品我们都看过,在儿时课本上,在老杂志报刊上……只是我们并不知这些生动的画,出自于“国漫之祖”丰子恺之手。美学大师朱光潜赞他的画: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 丰子恺特别喜欢儿童,他说:“人间*富有灵性的是孩子。” 他的画处处映着青山绿水、春*斜阳、民国课堂、童稚嬉戏、民国质朴的风土人情、家国情深…… 见画如晤,在那个大师辈出的特殊年代,人性的邪、世道的恶,都阻挡不了丰子恺的眼神,处处是善,是美,是真。 初出茅庐,一本译著惊鲁迅 1924年,*本学者厨川白村写了本奇书,叫《苦闷的象征》。作为苦闷文学的代表作,两个月后,鲁迅就抢先买到了*文版原著,开始着手翻译,并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整个文学界为之轰然。 ? 与此同时,《上海时报》也连载了这本书的另一版本的译本,同时出版两本外国著作,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化界颇为鲜见。 ? 而当时出版这本著作的人,让鲁迅大吃一惊,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他叫丰子恺。当时,文学界许多译林人士很是好奇,鲁迅和丰子恺的两个中译本在翻译质量上,哪一本*好? ? 丰子恺说:“他(指鲁迅)的理解和译笔远胜于我。”这当然是谦词。读者季小波(丰子恺的学生,与鲁迅也有交往)则认为,丰子恺的译本“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鲁迅的文章是大家手笔,但译文中有些句子长达百来字,佶屈聱牙。 ? 他为此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将厨川白村的原文及鲁译、丰译的同一节、同一句译文进行对照,在比较后指出:鲁迅在翻译上的确不如丰子恺。 ? 几天后,季小波收到鲁迅长达三页的回信,表示同意季小波的看法,认为自己的译本不如丰子恺译的易读,还在信中幽默地说:“时下有用白话文重写文言文亦谓翻译,我的一些句子大概类似这种译法。” 鲁迅和丰子恺的两个译本由两家出版社同时出版后,鲁迅叮嘱北新书局将他的译本推迟一段时间上市。这其中道理很易理解,鲁迅深明大义,自己在当时已是成名的作家,丰子恺则刚走上文坛,如果自己的译本先发行,必然影响丰子恺译本的销路。 ? 后来,丰子恺到上海景云里专程拜访鲁迅,谈到中译本《苦闷的象征》同时在中国出现时,他不无歉意地说:“早知道你在译,我就不会译了!”鲁迅却说:“哪里,早知道你在译,我也不会译了。其实,这没什么关系的,在*本,一册书有五六种译本也不算多呢。” ? 鲁迅的态度打消了丰子恺的顾虑,这一段故事,成了文坛佳话。从此,中国文坛多了一个文笔老练的作家。 ? 其实,丰子恺的真正身份,远远不只一个作家那么简单。 一画惊人 大运河走到*北端,一拐角便可见一座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叫石门湾。*鸣狗吠,扁舟四横,撒网捕鱼,养蚕植桑,这个一共四百多户人家的小镇格外静谧。在这样乡里和睦的环境下,百年不见*火硝烟,*激烈的,也不过是文人舞文弄墨的较量,一石一砖一瓦,处处洋溢着杭州文人雅士的文艺味道。 丰子恺,就出生在这里,他是家中**的男孩,备*长辈温情哺待,他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练就了一颗温柔悲悯的慈怀心,发散在他笔下,就成了童真朴实的文字画风。 后来,他考上了浙江省立**师范学校,从小“娇生惯养”的丰子恺从未这样远离过母亲的怀抱,这一趟远门求学,难免思乡心切。就在他*无进学斗志的时候,结识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丰子恺说,李叔同像父亲,沉默,却温和关爱,教会自己许多有用的技能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而夏丏尊像母亲,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自己。两人的呵护,给丰子恺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加温和的种子。 ? 时*渐久,沉默不语的丰子恺改了许多羞涩的心境,心里明朗起来,在与这两位情谊深厚的老师交流学习中,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东西——绘画。 ? 当时,他画了一幅江南小荷,画面稚拙,别有风趣,好友朱自清看了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像一首带核儿的小诗,像橄榄,老觉着那味儿。”从此,这样一种***,后无来者的画风横空出世。当时上海《新闻报》曾有一篇评论丰子恺的文章——《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丰子恺看后大吃一惊,怒不可遏。心想:我与作者素不相识,无冤无仇,为何竟遭此辱骂?待看**文,丰子恺却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原来文章是分析丰子恺画的画,人物脸部虽然大都没有眼睛鼻子,却惟妙惟肖,极为传神。 毕业后,丰子恺从事教学工作,外加创作各种画作,编撰关于美的教育的书籍,十分畅销。但是,他的眼睛看见了自家窗外的孩子们,看着他们玩耍欢乐的样子,渐渐地,心里萌生一个时代的悲哀心酸,这一切都出现在了他的方寸画幅里。 ?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悲哀的事啊。” 一生童真,一生有趣 丰子恺在中国**地区办画展时,谢冰莹劝他定居那里。他说:“**地区好极了,是个美丽的宝岛,四季如春,人情味浓。只是缺少了一个条件,是我不能定居的主要原因。” 收录清末至20位文学大师的生平、成就、作品、态度与高度。 穿越百年时光与大师对谈,从他们的生命中照见自己,从孤独中懂得体谅,从慈悲中学会坚强。 *终我们选择与这个世界素面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