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文联
原售价: 90.00
折扣价: 49.50
折扣购买: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丰子恺卷)
ISBN: 9787519016838
余连祥,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湖州师范学院教授。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中国现代著名漫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文艺大师,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丰子恺是中国漫画的开山祖师,其漫画作品简约洗练、幽默风趣,多反映社会现象,早期出版的画集有《子恺漫画》《护生画集》《儿童漫画》《学生漫画》等。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与其漫画一样,别具风格,多用平淡笔法,通过琐屑平凡的小事来阐述人生的哲理。
美与同情 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 西。他看见我的表面合覆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看 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 来。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看 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 藏到后面去。我谢他: “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 他回答我说: “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 ”是的,他曾说:“表面合覆在桌子上,看它何等气 闷!”“茶杯躲在它母亲的背后,教它怎样吃奶奶? ”“鞋子一顺一倒,教它们怎样谈话?”“立幅的辫 子拖在前面,像一个鸦片鬼。”我实在钦佩这哥儿的 同情心的丰富。从此我也着实留意于东西的位置,体 谅东西的安适了。它们的位置安适,我们看了心情也 安适。于是我恍然悟到,这就是美的心境,就是文学 的描写中所常用的看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上所经营的 问题。这都是同情心的发展。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于 同类的人,或至多及于动物;但艺术家的同情非常深 广,与天地造化之心同样深广,能普及于有情非有情 的一切物类。 我次日到高中艺术科上课,就对她们作这样的一 番讲话: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 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 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 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 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 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 ,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 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 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 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 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 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 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 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 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 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人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 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于乞丐的病苦的表 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 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 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 。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 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 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倘其伟大不足与英雄相共鸣, 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相共鸣,便不 能描写少女。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 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 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 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 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 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 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 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色姿态的方面而已。没有 体得龙马的泼力,不能画龙马,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 ,不能画松柏。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训。西 洋画何独不然?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人于 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 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 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 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 的心中。 为了要有这点深广的同情心,故中国画家作画时 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然后和墨伸纸,从事表现 。其实西洋画家也需要这种修养,不过不曾明言这种 形式而已。不但如此,普通的人,对于事物的形色姿 态,多少必有一点共鸣共感的天性。房屋的布置装饰 ,器具的形状色彩,所以要求其美观者,就是为了要 适应天性的缘故。眼前所见的都是美的形色,我们的 心就与之共感而觉得快适;反之,眼前所见的都是丑 恶的形色,我们的心也就与之共感而觉得不快。不过 共感的程度有深浅高下不同而已。对于形色的世界全 无共感的人,世间恐怕没有;有之,必是天资极陋的 人,或理知的奴隶,那些真是所谓“无情”的人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 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 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 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 [玩偶,娃娃](doll)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 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 事,发见大人们所不能发见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 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 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 阻碍或销磨了。惟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 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 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 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 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 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 种自我没人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 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 疲劳。圣书中说:你们不像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 。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 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 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原载《中学生》1930年1月第1号。) 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