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2480.00
折扣价: 1785.60
折扣购买: 沈德潜全集(全15册)
ISBN: 9787550633667
贺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文学博士。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诗学尤其是清代诗人沈德潜研究。先后发表《沈德潜在“诗教”原则下对唐诗的历史定位》《唐诗别裁集》立足儒家文学观的持守和突破》《论清代唐诗选本的集大成特征》等多篇相关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及其他各类项目十余项。出版专著《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基础书目概述》,译著《罗马帝国编年史》《古代中国与其强邻》等15部著作,在《文史哲》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前言 賀嚴 沈德潛(一六七三—一七六九),字確士,號歸愚,長洲 (今江蘇蘇州) 人,一生歷康、雍、乾三朝,六十七歲中進士,官至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是清代詩壇的一代宗師。 一、 家世生平 沈德潛祖先原是浙江吴興人,明洪武年間,處士壽四公始遷蘇州葑門外竹墩營居。世代敦禮守德,以詩自娱,多以教授爲業。 七傳祖沈勳,字有虔,一字愛筠。明成化中選貢,官國子助教。歸里時,商文毅公輅作《竹泉春雨》詩送行。沈勳曾經散家財賑濟災荒,後來有一次遇到了强盜,盜賊問其姓名,知道原來是救過自己命的恩人,連連叩拜而去。 曾祖沈世烈,字弘野,國學生,鄉飲介賓,誥贈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晉贈光禄大夫禮部尚書。 祖父沈欽圻,字得興,邑庠生,以詩名於吴中,中年時喜愛劉長卿,晚年愛陸放翁,往復陶潛、杜甫,著有《晤書堂詩稿》。沈德潛十分敬重祖父的詩歌成就,在《明詩别裁集》中選其詩五首,《國朝詩别裁》中録其詩十二首,並評價道:“明季餘習,多崇景(竟)陵,先大父往復陶、杜,自據胸臆,未嘗求工而自中繩削。”晚年編自己的詩文稿,進呈御覽,開卷即是祖父的詩,收入了其《示諸生》《讀韓文作》《讀陶詩》《讀杜詩》《梅》等六首。 沈德潛從小受教於祖父,祖父對他的影響很深。據《沈德潛自訂年譜》記載,祖父在沈德潛五歲初識字時,就“教以平上去入之聲,及反切、諧聲、會意、轉注”。六歲時,祖父作《示孫》詩贊云:“孫子纔六歲,偏能辨五聲。人工無可授,天籟自然清。詩許承吾業,名還望汝成。所嗟年耄矣,未見掣長鯨。”後稱譽“是兒他日可成詩人”。明清易代之際,隱居鄉里,以教授爲業。臨殁時説:“我家德薄,不以富貴功名望子孫,願鄉里稱善人足矣!”沈德潛入朝後感念祖父恩德,向乾隆請封誥,誥贈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晉贈光禄大夫禮部尚書。 父親沈鍾彦,字美初,沈德潛述其行曰“家無擔石,苦志課誦。遊衍藝苑,不求聲聞”(《沈歸愚自訂年譜》),以館課終其一生,亦誥贈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晉贈光禄大夫禮部尚書。 沈德潛承祖上遺風,爲人厚倫敦本,忠信孚誠。又作詩論文,教授子弟,一生不輟。沈德潛的前半生可謂坎坷多艱,幸晚遇特達,但逝後又榮辱迭變。 (一) 攻苦力學 沈德潛生於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十一月十七日,周歲生日時,祖父買了兩方圖章,一方刻有“沈潛之印”,一方爲“玉堂學士”。祖父對兩方印章十分喜愛,於是在“潛”字上增一“德”字,命名曰“德潛”。 沈德潛自幼隨祖、父刻苦攻讀,受到他們的悉心培育,五歲初識字,祖父就教以平上去入四聲及諧聲、會意、轉注等。六歲初讀書,沈德潛對祖父四聲之問便能一一應對裕如,祖父欣然云“是兒他日可成詩人”,並作五言律詩一首以贊之。七歲時隨祖父至蓍澤河宋氏館中讀書。祖父去世後,又隨父至湯光啓家所設館中學習。湯光啓爲人篤厚,沈德潛祖父殁,湯氏曾幫助料理喪事。湯氏又喜宴賓客,常延吴中文士家中宴飲,而其人亦工畫花卉,因此,沈德潛在童年時期就受到吴中濃厚的文化氛圍的熏陶。但沈德潛家境貧寒,祖母、母親曾經寒暑不輟地做手工以維持生計,但家用仍舊常常匱乏,不得不買豆麥屑雜飯爲食。家境的貧寒使得沈德潛在十一歲時就開始代父授課(時父親爲戚族蔣氏代理家事),從此便一邊授課一邊讀書,詩、古文無所不讀。讀古文選本至《李陵答蘇武書》、魏徵《十思疏》、李華《吊古戰場文》等作時,心中頗有感悟,並對古文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後也常常擬作。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沈德潛母親和祖母相繼辭世。父親料理完喪事後,依然去蔣氏家理事。沈德潛與幼妹二人衣食不周,孤苦伶仃,依然過著困苦的生活。 沈德潛十六歲時,父親閲其所撰古文,恐妨舉業,於是延聘施燦爲師,教授沈德潛時藝。翌年,父賜字確士,沈德潛正式開始師從施燦施星羽先生學習時藝,並深得施燦賞識。後來,施燦見其家貧無力延師,主動辭館歸家,沈德潛又前往宋廣業館中受業於蔣濟選。當時宋公子育民與沈德潛相善,曾語沈德潛曰:“唐有沈宋,我二人他日成名,亦當以沈宋稱。但唐之沈宋人品庸劣,吾輩磊磊落落,有所樹立,並稱沈宋,是所願也。”沈德潛亦深以其言爲是(《沈歸愚自訂年譜》,以下引文無注者皆出此),少年立志,其文學上的抱負即不同凡響。 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沈德潛院試録取,爲長洲博士弟子員。第二年,沈德潛二十三歲,於句容周氏館中正式設館授徒,並與俞氏完婚。在周氏館期間,沈德潛常與朱恭季、陳師洛等倡和詩篇,所課之徒張渭徵敬如父執,文學活動頻繁。 (二) 遇合淹遲 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沈德潛參加省試落選。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在家中設館,四方從學者衆。四月,沈德潛應邀前往張嶽未家赴詩文會,詩友張嶽未邀之一同拜於葉燮門下學詩。葉燮,字星期,號已畦,嘉興(今屬浙江)人,晚年定居江蘇吴江横山 ,世稱横山先生,主要著作有《已畦集》和詩論專著《原詩》,是清代著名的詩論家、詩古文名家。沈德潛在葉燮衆門徒中亦爲佼佼者,葉燮曾以所撰詩古文,並及門數人詩致書漁洋山人王士禛,葉燮卒後漁洋復書至,書中極道葉燮詩文特立成家,絶無依傍。及門弟子中,以爲沈德潛與張嶽未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髓。王漁洋還曾寄書尤滄湄垂問沈德潛之況,云“横山門下尚有詩人”。對前輩之宏獎,沈德潛感念於心,漁洋殁後,沈德潛作《王新城尚書寄書尤滄湄宫贊書中垂問鄙人云横山門下尚有詩人不勝今昔之感末並述去官之由云與横山同受某公中傷此新城病中口授語也感賦四章末章兼志哀輓》一詩以哭之。 康熙四十年(一七〇一),沈德潛館於尤鳴佩家,尤鳴佩見其所作詩,謂其子滄溟曰:“他日詩名不在爾輩下。”尤滄湄亦每與沈德潛賦詩倡和,並屢屢稱贊之。張匠門見其《擬古樂府》一册亦贊云:“古調不彈,此伯牙琴弦也。” (《沈歸愚自訂年譜》)得諸賢士嘆賞,沈德潛益思致力於詩。 康熙四十六年(一七〇七),沈德潛與吴中詩人張嶽未、徐龍友、陳匡九、張永夫等結“城南詩社”,詩社一月一舉,序齒批閲,互相賞駁。陳匡九評點各家時,謂沈德潛詩如文叔用兵,遇小敵怯,遇大敵勇,社中滿座談笑歡謔,當時吴中談詩社者莫不極推“城南詩社”。沈德潛詩作不僅爲社中人競相傳誦,並且詩名遠播,顧嗣宗就曾慕名攜詩稿請爲校勘。 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二月,沈德潛科試三等,秋,參加省試。此次省試文,沈德潛已入圍,但主試趙晉於春秋房無憑文去取者揀出,沈德潛之名在將上草榜之時又被去掉,因而再次名落孫山。房考李氏爲沈德潛詳述闈中曲折,因自己無力與主試争辯而深感愧疚,於是贈其膏火之資以表同情。第二年,沈德潛爲自己取字“歸愚”,母難日,百感交集,賦詩云“真覺光陰如過客,可堪四十竟無聞。中宵孤館聽殘雨,遠道佳人合暮雲”,表達了他半生蹉跎的感慨。 沈德潛還曾館於廣南籍人方蓂朔家。方蓂朔係九谷先生方殿元之子,乃詩學世家。其弟方東華尤好接賞賓客,四方詩人來吴者每喜到方氏廣歌堂歡聚,沈德潛也因此結識了許多詩家文士。在此期間,沈德潛批選唐詩,名曰《别裁》,由陳樹滋借去回廣刊刻。沈德潛還刊刻了《竹嘯軒詩稿》及時藝《歸愚四書文》。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七月,沈德潛再赴省試,時逢金陵文會,與會者有儲六雅、王耘渠、王罕皆、曹諤庭、束聚五、荆其章、蔡芳三、顧天山、顧嗣宗等。十月,《唐詩别裁集》刻成,陳樹滋從廣南寄來,並請沈德潛補序。是月,開始選《古詩源》,歷時一年半完成並開始刊刻。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聯北郭詩社此據《歸愚自訂年譜》所載,沈德潛時年五十歲。《歸愚詩鈔》卷十六《北上述懷别諸同學》一詩云“聯吟北郭懷中歲”,句下自注曰:“予年四十餘,結北郭詩社。”其《方舟兄遺詩序》云:“猶記庚子、辛丑間,結詩社於北郭。”庚子年是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〇),辛丑年是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與《年譜》所載略有出入。,是歲,康熙薨,雍正帝即位。 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古詩源》刻成,沈德潛又開始選編明詩。雍正四年(一七二六)二月,元和令江之煒聘修志書,沈德潛分修學校、水利、人物、藝文,歷兩年完成,因爲俗人篡改,俟後重修。八月省試,一、二場文已入彀,第三場,收卷吏徐氏以水洗去印上一字以報復當年沈德潛拒不替作文之恨,房考王喬林深爲惋惜。 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四月,沈德潛移居木瀆山塘。是年冬,學使鄧公招往江陰欲薦爲大優,謂可得縣令,沈德潛以無作外吏才辭謝。此後,與朋輩遊山玩水,時相倡和,並專攻時文,共作百餘篇。雍正九年(一七三一)正月,沈德潛寓居古龍庵時,應寺人邀請撰成《説詩晬語》二卷,付鳴謙上人。三月,浙督李公聘修《浙江通志》《西湖志》,沈德潛赴館修志。同人會合,時相倡和,與方文輈、張存中、陳葆林、諸襄七、厲太鴻、周蘭坡、王介眉等人尤相契合。十月,所分志成,又分通志圖説。十二年(一七三四),《明詩别裁》選成。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詔帑修歷代忠臣賢士祠墓。制府高其倬以明代大銀臺徐如珂未有顯績不與名賢之列,沈德潛進見,力言其持身之正及在魏忠賢欲屠戮吴民以示威時力保吴民之功,高其倬從其言,祠墓並修。四月爲薦舉博學鴻辭入都,寓京中課古學,四方名流時相會合。是歲,雍正帝薨,乾隆帝繼位。乾隆二年(一七三七),館舊徒蔣重光家,批《唐宋八家文》、選《明墨》及《和聲》二集。 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八月省試,九月放榜,沈德潛中第二名。沈德潛從二十幾歲起就參加省試,不中,之後,邊教館爲生,邊作文、作詩、習時藝、讀書、科考,每年都參加歲科試,三年一次省試。期間,許多門生都紛紛及第,而沈德潛卻屢試不中。就這樣生活了近半個世紀,在經歷了三十多次歲科試,十七次鄉試以後,終於在六十六歲高齡科試及第。 (三) 帝眷甚隆 沈德潛科試及第後第二年,六十七歲,殿試成進士。五月,皇上御勤政殿引見新進士,欽點庶吉士,沈德潛得與館選。十一月乞假歸里。 乾隆五年(一七四〇),沈德潛仍課徒於吴江同里袁氏家。第二年北上就詞館,續刻古文稿、續批八家文百餘篇。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御試詩文,沈德潛名列第四。乾隆曾於《南邦黎獻集》中讀到沈德潛詩,早知其詩名,此時見其年老,詢及姓名,知爲江南老名士,即授編修,並諭大學士張文和云“沈德潛係老名士,有詩名”,命和五律《消夏十詠》,稱旨,賞賜優厚。從此御製詩文皆命賡和,所和詩多爲帝激賞,頒賜益厚。九月,奉諭校勘新、舊《唐書》,分修《明史綱目》。第二年(一七四三),遷左中允、晉翰林院侍讀、左庶子掌坊、侍講學士、日講起居官,一歲之中官職屢晉,君恩稠疊,世所罕匹。不久,晉詹事府少詹事,欽點湖北試正主考。典試歸,晉詹事,召見時論及歷代詩之源流,帝云:“張鵬翀才捷於汝,而風格不及於汝。”旋又欽點武會試副總裁。 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三月,家中來信,夫人俞氏於正月辭世,方欲乞假,帝又授以内閣學士。沈德潛不敢有負君恩,衹命兒子種松南還料理,自己則作悼亡詩云:“三年我未看瓜苦,四紀君惟饜薺甘。抱病但聞辭藥石,蓋棺始得易衣簪。”乾隆於其詩集中讀到此詩,給假歸家料理,不予開缺。又感沈德潛爲父請封,聲淚俱下之衷情,誥封其曾祖、祖、父三代,並賜五言八韻詩,詩中有句云:“我愛德潛德,淳風挹古初。”與沈德潛並爲“江南二老”的錢陳群贈詩云:“帝愛德潛德,我羨歸愚歸。”一時成爲藝林美談。 歸鄉後,沈德潛到二棄草堂拜祭恩師葉横山之位,其時横山先生的舊時老門生尚存者九人,他們當中年紀最長者葉長楊八十一歲,年紀最輕的薛雪也已六十八歲,沈德潛七十五歲,這次聚會與香山九老會的人數相同、年齡也相近,成爲一時盛事。假滿回京,上命入上書房輔導諸皇子,授禮部侍郎,並賜詩云“兒輩粗知書,相期道孔顔”,又云“朋友重然諾,況在君臣間”,稱許沈德潛滿假即歸的急公重義之行。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欽點會試副總裁,沈德潛所取中之梁國治臚唱日賜進士第一人。是歲,沈德潛自陳年衰力孱,薦齊召南代己之位。乾隆念其患噎疾,允請,命解部職,仍食原俸,專在上書房行走。第二年,乾隆憫其年老,許仍食原品俸,歸里享林泉之樂,諭云“朕與之以詩始,亦以詩終”,令其校閲御製詩稿畢後還鄉。賜詩云:“清時舊寒士,吴下老詩翁。”又云:“近稿經商榷,相知見始終。”歸鄉時賜匾額“詩壇耆碩”。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正月,巡撫王公延請沈德潛掌教紫陽書院,五月,沈德潛到紫陽書院。此後,沈德潛掌教紫陽書院十八年,培養人才無數。所教門生功課不惟有時藝,亦有詩、古文,並刊刻了嚮所定《杜詩偶評》,選編《國朝詩别裁集》等。 沈德潛七十七歲告老還鄉,而聖眷益隆。乾隆南巡,沈德潛四次接駕,每次都獲乾隆優賜。並曾三至京師,祝皇太后、皇上萬壽,與九老會,賜遊香山,圖形内府。 乾隆第一次南巡,沈德潛迎駕清江浦,乾隆命其在籍食俸,御賜詩曰:“玉皇案吏今煙客,天子門生更故人。别後詩裁經細檢,當前民瘼聽頻陳。” 並在第二年沈德潛八十歲時,賜御製《歸愚詩序》手卷,御書“鶴性松身”匾額,並以藏佛、貂帽、銀鼠袍、天馬補服、椰子素珠、嵌玉如意、錦墊等爲沈德潛賀壽。 第二次南巡,乾隆賜詩沈德潛云:“星垣帝友豈無友,吴下詩人尚有人。”諭稱其爲“蓬瀛人瑞”,並加禮部尚書銜。 第三次南巡,沈德潛以九十歲高齡同錢陳群舟行迎駕。乾隆賜“九秩詩仙”匾額,並賜詩二律,其一爲與錢陳群同賜,起句云:“二老江浙之大老,新從九老會中回。”晉贈四代,誥命曾祖、祖、父並贈光禄大夫禮部尚書,曾祖母、祖母、母及亡妻俞氏、繼室朱氏並贈一品夫人。 乾隆第四次南巡,沈德潛扶病同錢陳群迎駕於武進。上召見於行宫,同錢陳群各加太子太傅,改食正一品俸,沈德潛孫沈維熙與錢陳群幼子並賜舉人,應禮部試。御賜詩將沈德潛與文徵明相比,云:“書畫雖輸詩勝彼,功名已過壽如他。” 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年)九月七日,沈德潛卒於家,享年九十七歲。 (四) 身後榮辱 沈德潛逝後,乾隆憫悼其逝,親自作詩以誄,詔贈太子太師,賜謚文慤,並賜祭葬,入祀鄉賢祠。 沈德潛生時備受帝王優寵,死後也仍身膺顯榮。但没過十年,卻又因徐述夔案牽連,追奪階銜祠謚。 早在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沈德潛曾將所選《國朝詩别裁集》進呈御覽。乾隆譴責沈德潛不應以錢謙益詩冠集首,又選入被雍正定爲“名教罪人”的錢名世所作詩二首,集中還直呼慎郡王名諱等,但乾隆此時言辭還比較温和,並命上書房删改重鐫。而到了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沈德潛去世前不久,乾隆命查禁錢謙益之書,並密諭兩江總督高晉查繳沈德潛處錢謙益藏書,諭辭嚴厲。沈德潛逝世後八年,東臺縣民告發已故舉人徐述夔《一柱樓詩集》有“悖逆”語,由是演成酷烈的文字獄,牽連衆多。沈德潛曾爲詩集作序,並稱贊徐述夔品行文章皆可法。乾隆大怒,仆碑奪謚,削去一切封號。 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乾隆又有所感懷,御製懷舊詩,仍將沈德潛列於五詞臣中,並仍將其與錢陳群並稱“江南二老”。 沈德潛科舉之路嶒嶝坎坷,遇合淹遲,但其無怨無尤,一直澹泊守志,博覽群書。年老得遇,帝眷優渥,又能無矜無驕。他一生未離教席,始爲塾館,達爲皇子侍讀,退職後歸鄉仍掌教書院,乾隆朝江南士子多出其門,著名學者王鳴盛、錢大昕、王昶、畢沅、段玉裁等都出其門下。 在文壇上,沈德潛是格調詩派的代表,也是繼王士禛以後的文壇領袖。不論在文學創作方面,還是在理論標舉上,都領導了一代文學風尚。尤其是以選本的形式表達其文學主張,正本清源,梳理詩歌史源流正變,引領了一代文學創作風氣。 一部书纵览千年诗歌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