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晨光
原售价: 24.90
折扣价: 15.87
折扣购买: 白话资治通鉴/线装经典
ISBN: 9787541466304
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二十岁时就中了进士甲科。曾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在政治思想上,司马光是比较保守的。他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反对王安石变法,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在其主持朝政时,排斥新党,废止新法。去世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奉旨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一生的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在文学、经学、哲学、医学方面他也有一定的造诣。历史上,司马光和孔子、孟子一起被奉为儒家三圣。
三国分晋 【原文】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日: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 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 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 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 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 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 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 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 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 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 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日: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日:“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 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 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 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 倦倦也。非有桀、纣之暴,汤、 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 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 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 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 不可乱也。故日:礼莫大于分也。 【译文】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姬午正式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 虔为诸侯国君。 臣司马光说:我知道天子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 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 位,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何为礼教?就是法 纪。何为地位?就是君臣有别。 何为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四海之广 ,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 人。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敢不在天 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 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 ,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 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 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 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动,树根 和树干支配枝叶;下层服侍上 层,就好像人的四肢卫护心腹,枝叶遮护树根和树干 。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 而使国家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 礼制更重要的了。 周文王演绎《易经》,以乾、坤为首。孔子解释 说:“天尊贵,地卑微,阴阳于 是确定。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得其位。” 这是说君臣问的关系就像天地 一样不能互换。《春秋》一书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 ,尽管王室权力微弱,在书中 排序仍在诸侯国君之上,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系的 关注是非常恳切的。如果不是 夏桀、商纣那样的昏君,又遇上商汤、周武王这样的 明主,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 的话,君臣间只能是臣子恪守臣节,矢死不渝。所以 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 代替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 如果以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 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然而微子、季札二人宁 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 在是因为礼教的大节不能破坏。所以说,礼教中最重 要的就是地位高下的区分。 【原文】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 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 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 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 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 邑。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 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孑 L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 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 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 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 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 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 ,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 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日:“履霜,坚冰至。” 《书》日“一日二日万几”,谓此 类也。故日:分莫大于名也。 【译文】 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 ,处理日常事物。没有一定的名 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只有用名 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 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所在 。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礼 教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为卫国立了大 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请求 允许他享用贵族才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 一些封地。只有名位和器物绝不 能授予他人,这是君王的职权象征。处理政事不坚持 原则,国家也会走向危亡。卫国 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处理政事,孔子却先要确立名位, 认为名位不正则百姓无所适从。 马饰,是一种小器物,而孔子却珍惜它的价值;正名 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却要 先从它做起。这些就是因为名位、器物一紊乱,国家 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没有一件 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有 远虑,所以能谨慎对待小的变故 并及时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挽 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 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竭尽全力也不能成 功。《易经》说:“行于霜上, 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王每天要兢兢 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就 是指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所以说:区分地位高下最 重要的是匡正各级的名分。 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