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名人何香凝(精)/荔湾文史

家乡名人何香凝(精)/荔湾文史
作者: 编者:蔡瑞燕
出版社: 羊城晚报
原售价: 9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家乡名人何香凝(精)/荔湾文史
ISBN: 978755430581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3.陈氏书院 在中山七路,有一座既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 风格,又有南方建筑的鲜明特色,集岭南地区民间建 筑装饰工艺之大成的艺术建筑瑰宝——陈氏书院。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是广东全省陈姓的合族祠 ,既是书院又是祠堂。它始建于1**0年,建成于1**4 年,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00平方米。在陈 氏书院建筑中,大量运用中国建筑常用的材料,组成 石、砖、木三雕和广东地区特有的陶、灰二塑(通称 “花脊”和“灰批”)、铁铸、铜铸、壁画和书法对 联等装饰工艺,体现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匠心和不 同风格特色。陈氏书院的装饰艺术,与整个建筑物协 调衬托,上下呼应,虚实对比,如锦上添花,韵味无 穷,给人以瑰丽舒展的美好视觉感*。 4.沙面 白鹅潭畔,有一个由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小岛, 从前称作拾翠洲,现称沙面,面积0.3平方公里,有 150多座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 此外,还有古树名木143棵,其中100年到200年 的古树134棵,200年到300年的古树9棵。细叶榕、大 叶榕、樟树和木棉树等,默默地在沙面见证岁月的沧 桑和变迁。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的1859年7月,英国侵 略者引用两份中英、中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 商馆洋行为借口,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后在沙面 分设领事馆、银行和洋行,形成了以领事馆、银行和 洋行为主的建筑群。 小小的沙面岛,曾经是中国**的租界人工岛, 是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输入中国的一个窗口,*是旧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以及英勇的广州人民反帝斗争的历 史见证。1924年7月15*广州沙面大罢工的胜利,轰 动华南,震撼全国。 1925年6月23*,广州市各界十万人举行大规模 ****,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及支援省港大罢工 。**队伍路经沙面英租界对岸的沙基路时,遭到租 界的帝国主义*队开*扫射,酿成死亡52人、重伤 170多人、轻伤无数的惨案。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沙基 惨案”。 5.白鹅潭 环绕沙面岛的珠江河面是珠江三段河道的交汇处 ,此处上承西北两江之水,潮汐畅通,河面宽阔浩淼 ,烟波**,风景秀丽宜人。1963年,被评为羊城八 景之一——鹅潭夜月。每当入夜,江上渔火闪闪,游 船如鲫,明月悬空,月色倒影,四周大厦、酒舫灯火 通明,充满诗情画意,呈现出广州一派生机勃勃的繁 荣景象。 **,我们漫步在美丽的白鹅潭畔,并不见白鹅 潭上的“白鹅”,但见滔滔的江水无言地诉说着白鹅 潭的美丽传说: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不堪官府 重压的民众拥戴**下柏村人黄萧养起义反明。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