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6.58
折扣购买: 品读群书治要
ISBN: 9787522201016
刘余莉 女,1973年1月生,内蒙古赤峰人。汉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英国赫尔大学博士毕业。 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出版有《儒家伦理学:规则与美德的统一》等作品。
导语 认识《群书治要》 1.《群书治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群书治要》是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派魏徵、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的一部书。它奠定了唐朝贞观之治的思想理论基础,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部书可以说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国学在中华大地普遍升温,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传统文化从哪里学起呢? 《四库全书》吗?它的体量非常大。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读《四库全书》,每天读八个小时,到他寿终时,手不释卷也读不完。体量这么大的书,我们如何学习呢?有了《群书治要》这部书,我们就有了入手处。从《群书治要》学起,可以用时少而获益多。 “群书治要”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群”是形声字,从羊,君声,本义为羊群。引申出朋辈、同类、众多等义。在这里“群”是形容词,就是众多的意思。“治”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要指治国的理念。因此,“群书治要”就是众多的经典之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髓的概括。所以,学这一部书,就能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经验、方法、教训和智慧。 我们经常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那么谁有资格来取其精华呢?魏徵、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大臣都是社稷之臣,不仅有很好的 学识,而且有治国安邦的智慧。由他们来编纂这部书,会对我们后世有重大的启发。这与一般的专家、学者来编纂这部书是不一样的。 这部书之所以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它是从 14000 多部 89000 多卷古籍之中挑选出 66 种书,再从这 66 种书中把最精粹的道理提取出来,最后汇聚成《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包含了五经、四史、诸子百家等内容。孔子以六经教导学生, “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后来《乐经》失传,汉代以后就留下了五经。《群书治要》把五经之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汇聚在 一起,此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以及诸子百家,如 儒、墨、道、法、农家、兵家等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被收集在《群书治 要》中。 所以这部书的内容广博而切要。取材范围很广,包含了经、史、子,但是它的内容又非常精要,每句话有每句话的启发,可以说没有一句废话,因此, 我们说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确实不夸张。读了这一部书,也就掌握了《四库全书》的精髓。 2. 唐太宗为什么要编《群书治要》?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从 16 岁起就开始带兵打仗,平息国家的战乱,27 岁就登基做了皇帝。对于怎样用圣贤教诲来治理国家,他并不熟悉。但他很有自知之明,而且也非常有悟性。 在《贞观政要·论政体》中有一段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朕年轻时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了十几把上好的弓箭,于是我就把这些弓箭拿给那些专门做弓箭的师傅看,没想到弓箭师傅却说,这些弓都不是良弓,都不够好。于是我就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中心的纹理不正,这样就会使木头歪斜。纹理歪斜,这样的弓虽然强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称不上好弓。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是用弓箭平定的天下,我这一生中用过的弓箭不计其数,但是 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好坏,还不得要领。对弓箭的了解尚且如此,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我懂的就少之又少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唐太宗就定期召见五品之上的京官和中书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对他们都非常礼敬,赐座给他们,并与他们悉心交谈,从他们那里了解宫廷之外的状况、百姓的疾苦、政教的得失等。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非常好学的皇帝。从这里也能看出,唐太宗很谦虚,而且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懂得如 何治理国家,于是虚心地向那些有经验的大臣请教,并且对他们礼敬有加。贞观二年,唐太宗又问黄门侍郎王珪:“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国家多半不如古代,这是什么原因呢?”王珪回答说:“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大都崇尚清静无为,私心很少,欲望也很低,是以百姓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却是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所任用的大臣也不再是饱学之士。汉代的宰相,没有一个不是熟读经书的。他们对每种经书都有深入的研究,都会引经据典来回答皇帝的疑问,参照经书来决断事情的好坏对错。这些人都懂得礼教,用礼来治理天下,国家才能安定太平。但是,近代以来却越来越重视武功,轻视儒术,或者是用刑法律令来治理国家,结果导致儒家的学说不再受重视,古代纯朴的民风也就荡然无存了。”唐太宗听了之后深有同感。从此以后,凡是精通儒学的官员,他都委以重任,而且经常向他们征求治国安邦的建议。这一点确实是唐太宗的高明之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普通帝王治理国家都急功近利,看到严刑峻法迅速收到成效,就重视刑律,而忽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但是唐太宗不是这样,他在重视法制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运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治理国家,这也是他能成就“贞观之治”的原因所在。 法律能够制裁一个人外在的行为,但是它能否规范和引导一个人的内心, 让他有羞耻心、有荣辱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情感呢?在《群书治要·盐铁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也就是说,一个人会因为畏惧法律而不去贪污受贿,但是却没有廉洁的节操, 这就是说法律给人严惩,让人们感到畏惧,而不敢去犯罪,但是却难以防患于未然,也培养不出一个人的羞耻、恭敬之心。法律确实可以把不孝的人判处死刑,但是培养不出像曾子那样的孝心、仁慈之心。 这就会导致出现《老子》中所说的“法物滋彰,盗贼多有”的现象,即设 立的法律条款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严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依然众多,所以很多人因为畏惧法律而不敢犯错,但也有人想方设法地躲避法律制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能躲避制裁是自己聪明智慧的表现。 所以,中国古人在重视法律建设的同时,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教育让人们从心底不愿意做坏事,把做坏事看成非常羞耻的事,在人们的心底筑起一道防止作恶的堤坝。 唐太宗之所以在登基之后不久就下令编纂《群书治要》,也是因为他对古圣先贤治国平天下的教诲非常有信心。他知道自己治国理政的经验不足,所以他不仅和官员探讨,也希望能够随时翻阅古圣先贤的经典,把他们治国平天下的精髓掌握得很好。因此,他命令谏官魏徵和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整理了从五帝到晋朝几千年间治国理政的史料,历经五年汇编成《群书治要》。这也说明古人做学问的功底扎实,态度也很严谨,而非急功近利。 《群书治要》完成之后,魏徵在序文中这样赞叹《群书治要》的历史价值: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部书用在当时,可以鉴览前古;传到后世,可以恩泽后世。今天,我们可以 从古人治国平天下的经验、教训中获取智慧,经营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对领导 者而言,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 这部书完成之后,唐太宗非常喜欢,他手不释卷,日日阅读。唐太宗这样不辞辛苦地学习《群书治要》,他的动力何在?他的动力就是爱护天下百姓, 治理好国家,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仅如此,他还胸怀天下,希望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之后,为世界各国做出表率。 3. 唐太宗的治国成效 那么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成效如何,《群书治要》是不是产生效果了呢? 唐太宗于公元 626 年即位,公元 649 年去世,在位 23 年,他被誉为“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有人称他“千古一帝”。 受《群书治要》的影响,唐太宗以能够用贤纳谏、尊儒重道、勤政爱民而著称。他以文治天下,厉行节约,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很快就使社会出现了 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我们都知道“贞观之治”,那么“贞观之治”到底好到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当时的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物产丰富。史书记载,在贞观六七年的时候,风调雨顺,连续丰收,人们走到山东这些地方,都可以不用自带粮食,在路上就能直接买到,这是以往的朝代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进了山东的农村,村民遇到过往的客人,都会以丰盛的食物招待他们,有时候还会赠送客人一些干粮。到了贞观八九年,还有十三年到十六年,农业又是连续丰收,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粮食丰收、物产丰富的局面。 第二,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在贞观四年,也就是公元 630 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数只有 29 人。到了贞观六年,也就是公元 632 年,判处死刑的人数虽然增加到 290 人,但是在这年末,唐太宗下令,准许他们回家去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受刑。历代都是在秋天行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也是按照自然节律来办理政事。结果到第二年九月,这290 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无一例外地全部回来受刑。由此可见,当时的贞观之治不仅仅是经济繁荣,社会秩序也非常好。 第三,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可能也是唐太宗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唐太宗治理下的中国,因为皇帝率先垂范,厉行勤俭,官员一心为公,吏佐恪守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少之又少,可以说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这和唐太宗运用《群书治要》的理念以身作则、重视道德教化,并且制定了一套合情合理合法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这些成就也说明,运用圣贤之道治国,不仅有效、易行,而且快速。 从历史上看,《群书治要》这部书被日本人从唐朝带到了日本,从此之后被日本历代天皇、皇子、大臣奉为圭臬,成为日本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必读经典。唐朝时,交通并不是很便利,遣唐使、留学生到中国来留学,所带回去的典籍一定是精挑细选的,而要把这些典籍翻译、手抄,流传后世,也一定要挑选最精华的部分。这部书能够被日本人带回去,也从侧面说明,它确实是精髓。这部书传到日本之后,确实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日本创下了承 和、贞观两代盛世。 《资治通鉴》基本上是一部历史书,而《群书治要》把经、史、子之中治国平天下的精髓都概括出来了,虽然它取材广泛,却不烦琐;《资治通鉴》有两百多万字,而《群书治要》只有五十卷,共计五十万字,所以确实是精华之精华。既然《群书治要》是一部宝典,如此重要,为什么相对于《资治通鉴》而言,这部书却鲜为人知呢?这是因为,唐朝的雕版印刷术还不是很发达,所以《群书治要》只是靠手抄流传了几部。唐朝之后,《群书治要》在中国本土基本上失传了。清朝嘉庆元年,日本人向中国进贡,这部书又从日本回到中国,才使这部宝典失而复得。但是,因为后来战乱频繁,这部宝典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一直被束之高阁。 4. 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群书治要》? 很多人可能有疑问,《群书治要》是唐朝所编纂的经典,而且还是总结的唐朝以前的经、史、子之中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它呢?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恩比专门研究了各个国家的文明发展史,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够真正解决 21 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独有偶,1988 年,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开会,面对当时世界的恐怖主义、环境危机、道德危机,他们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呼吁: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汲取 2500 年前孔夫子的智慧。 这些人都是某一领域顶尖的科学家、思想家,都富有科学的精神,他们能提出这样的论断,绝非偶然。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在《未来属于中国》一书中,汤恩比先生更是明确指出,21 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不是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世纪,而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也就是说,只有中华文化的普遍宣扬,才能够为世界和平带来希望,带来曙光。为什么呢?《群书治要》告诉我们,中华文化认为仁者无敌、和而不同, 所以它能够把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团结在一起,凝聚成一个大家庭。 中国有 56 个民族,他们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中国的历史非常漫长,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基本上保持了大一统的局面,这靠的就是传统文化。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盛世之所以兴盛、衰世之所以衰落的原因,仍然能够为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提供宝贵的启示。领导者学习《群书治要》,可以知道成为领导者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这既包括了领导者个人的道德、品行,也包含了领导的艺术和方法。 我们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成功的人生,但是,很多人不明理,所采取的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结果就会南辕北辙。一个人的荣辱、成败、祸福的关键在哪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改造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做到俯仰无愧、内心坦荡?当然,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如何经营幸福美满的人生,如何使家庭和睦,甚至懂得如何开启自己本具的明德。《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怎样才能把本有的明德彰显出来,达到自利利人、自觉觉他的目的?学习《群书治要》,可以懂得人生的道路怎样才能更加顺畅。 总之,学习《群书治要》,目的就是要达到身心和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群书治要》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学习。 千年的皇家修身治国教材,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权威品读 先《品读群书治要》,再读《群书治要》,顿悟微言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