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39.9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天道与人文(青春版)/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56645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科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获博士学位。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3年,参与倡议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一生致力于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等的研究,卓有成就。撰写《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论新月令》《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等论文和专著。
气候与文化 ① 世界最古的文化差不多统起源于干燥地带之大河流域,如 尼罗河之有埃及,幼发拉底河之有巴比伦,渭河流域之有周、 秦,是最好的例子。 文化产生地带为什么要在干燥半沙漠的地方呢?要解答这 个问题,我们要设想一个文化之出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 须经过相当时期。在文化酝酿时期,若有邻近的野蛮民族侵 入,则一线光明即被熄灭。所以世界古代文化的摇篮统在和邻 国隔绝的地方。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的四周,固然是沙漠;就是我国的渭河流域、西北两方也是半沙漠地带,且南 面有秦岭、东面有函谷关,所谓四塞之国。在这样区域里,才 能孕育一个灿烂的文化。 北斗九星 ① 我国自古以北斗为极重要之星座。《天官书》曰:“斗为 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 度,定诸纪,皆系于斗。”2000年前在黄河流域,北斗七星终 年在地平线上,常明不隐,自足引起深刻之注意。但我国古代 曾有北斗九星之说,梁刘昭注《后汉书》卷二十《天文志》 有云:“璿玑者谓北极星也,玉衡者谓斗九星也。”其言出 自《星经》。《黄帝素问·灵枢经》有“九星悬朗,七曜周旋”之语,唐王冰注:“上古九星悬朗,五运齐宣,中古标星 藏匿,故计星之见者七焉。”孙星衍以为九星者,即现有北斗 七星外加招摇、大角。《淮南子》卷五《时则训》:“孟春之 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仲春之月,招摇指卯昏弧 中,旦建中……季冬之月,招摇指丑,昏娄中,旦氐中。” 招摇离目前之北极51°左右,离西汉初北极亦40°。不特非现时终年所得见,即2000年以前,在黄河流域亦非常明不隐之星 也。南宋王应麟引《春秋运斗枢》云:“北斗七星第一天枢, 第二旋,第三机,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摇 光即招摇也。”按《天官书》:“杓端二星,一内为矛招摇, 一外为盾天锋。”招摇如为杓之一部,则天锋亦应属杓。《晋 书·天文志》:“梗河三星在角北,招摇一星在其北,玄戈一 星在招摇北。”《甘石星经》:“招摇在梗河北,入氐二度, 去北辰四十一度。”是则招摇非摇光明矣,北斗杓三星玉衡、 开阳、摇光相距自5°至7°而自摇光至玄戈,自玄戈至招摇亦 各六七度。星之光度,玄戈稍弱为四等星,招摇足与七星中 天权相比,故玄戈、招摇殆为北斗最后两星。距今3600年以迄 6000年前包括右枢为北极星时代在内,在黄河流域之纬度,此 北斗九星,可以常见不隐,终年照耀于地平线上。 气候与卫生 ① 各种哺乳动物中,皮毛要算人类最稀了,若使不穿衣服, 人类很难得在温带和寒带中生活着。因此有人相信,人类之起 源必在热带。自从人类发明了衣服以后,人为的环境可以抵抗 气候,人类的足迹遂遍于全世界。据卢伯纳(Rubnor)医生 的研究,人穿了衣服以后,无论外界如何寒冷,人的肉体仿 佛在33℃的空气中。唯其如此,才能日常保持36℃—37℃的体 温。在气温比体温还要高的时候,人类身体上有一种机能,可 以避免体温的增高。这机能就是人类身体上的汗腺。有多少哺 乳类动物,如猫、狗和老鼠等,除了身体一小部分外,是没有 汗腺的,因此就不能抵抗很高的气温。一只老鼠在静止的空气 中,气温若增加到38℃就会死的。人和马、猪等,身体上汗腺 分布极广,气温高一些,立刻就出汗,使体温不至于过度地增高。出汗的功能,就是使汗汁蒸发,而使人感觉凉爽。人类有 了衣服,再加出汗的机能,在地面上各种气候状况之下,虽 能对付得过去,但是气温太高或是太低,或是变动太缓、太骤,于人类的健康统有很大的影响。据1932—1933年上海、南京、杭州、汉口、青岛5个城市的统计,一年中死亡人数最多 在8月和9月,次之在3月和2月,而死亡人数最少是在10月、11 月和5月、6月。换句话讲,在我国中部,夏秋之交死人最多, 冬春之交次之,而春秋却是死人最少的时候。夏季和冬季之病 症亦不同,夏季的流行症是霍乱、伤寒、疟疾和痢疾,冬季是 肺炎、白喉和猩红热。夏季患的多是胃肠病,而冬季多是肺管 病。为什么死人最多,夏季不在最热的7月,而在8、9月;冬 季不在最冷的1月,而在2、3月呢?这多半因为人身抵抗力经 过夏天的酷暑和冬天的严寒以后,慢慢地减少了,而病菌遂得 乘机以入的缘故。据1901—1910年10年间的调查,日本死亡人 数一年中以9月为最多,8月次之,而以6月为最少。可见我国 和日本气候差不多,一年中死亡人数的增减亦相仿。据同时期 日本调查女子受孕的数目,则和死亡的数目却相反,以6月为 最多,4、5月次之,而以8、9月为最少。一年各月中日本女子 受孕数目统超过人口死亡的数目。唯有9月份,死亡数目比受 孕数目还多。可见得假使日本单有夏天而无秋、春、冬各季,则日本的人口不但不能增加,而且会有减少的趋势。 美国东北部夏季不及我国和日本之酷暑,而冬季之寒冷则 过之。所以2、3月间死亡率比7、8月间要高得多,而5、6两个 月的死亡人数最少。美国夏季死亡人数之少,另外还有一原 因,即是各城市村邑卫生设备好,夏季的流行病如霍乱、伤寒 之类几乎绝迹,这当然与气候无关的。可是在同一城邑,凡是 冬季愈冷或是夏季愈热,则死之人数愈多。以纽约城而论,8 个最冷的3月比8个最温和的3月,温度要低3.5℃,而死亡率就 增加10%;到夏天则相反,8个最热的7月比8个最风凉的7月, 要热1.5℃,而死亡率则增加14%。可见死亡率和温度之关系, 绝非偶然的了。亨丁顿根据美国900万病人的研究,知道在美 国东方,病人最相宜的温度是18℃,相对湿度是在80%。温度 增高至24℃以上,即于病人有害。空气干燥,于病人卫生亦不 相宜,尤以冬季为甚。在印度乐克诺地方较孟买为干燥,而其 死亡率即大于孟买。即在印度同一地点,3、4、5各月干燥时 期之死亡率,较之6、7、8各月潮湿时期之死亡率为大,以温 度而论,则印度之春季与夏季同样暑热,中国一般人以为干燥 的空气比潮湿的空气卫生是错误的观念。 竺可桢先生根据我国悠久的历史文献,探讨了中国气候变化及其规律。1973年6月,竺可桢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一年,针对苏联气候学界有关“地球变冷”的观点,竺可桢明确指出,“我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早已指出,这类1℃上下的变迁,过去5000年中极为普通,算不了地球变冷的证据。”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通过竺可桢先生的研究,读者一方面要认识到地球变暖是一种五千年未见的巨大威胁,另一方面在了解了漫长历史时期气候的波动后,我们要升起信心,相信通过我们减低碳排放的努力,在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干预最终减小之后,我们的地球仍有可能回复到正常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