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们的生存艺术

动物们的生存艺术
作者: (德)费陀斯·德浩谢尔|责编:钱卫|译者:李媛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6.40
折扣购买: 动物们的生存艺术
ISBN: 9787521734553

作者简介

能和动物说话的人 德国国民科普作家 荣获德国联邦十字勋章的动物行为学家 著作翻译成20种语言,全球总销量超过800万册 费陀斯·德浩谢尔(Vitus B. Dr?scher):德国家喻户晓的动物学家、动物题材科普作家,是继康拉德·洛伦茨之后现代动物行为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对动物行为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多达51次的深入考察,足迹遍及六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他曾在印度的热带丛林中与老虎面面相觑,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滩上与海狮们一起同“床”共眠,在南极洲考察企鹅的婚配方式,在北极圈内观察北极熊的独居生活…… 在研究和科考的基础上,他撰写了30余本动物科普著作,生动展现了数千种动物的奇妙生活。他的著作论述严谨、文笔优美,侧重于动物行为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理解与指导人类行为的借鉴作用。至今,其作品已被译为20种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版发行,总发行量超过800万册。他还为电视台拍摄、制作了大量动物题材的节目,并担任报纸杂志的专栏作家和特约撰稿人。 2006年,因在动物行为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方面的杰出成就,德浩谢尔获得了德国总统亲自签发的德意志联邦杰出贡献十字勋章。

内容简介

用斑斓的色彩守护幼鸟——红鹮 红鹮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鸟类之一。它向学界抛出了一个至今未解的谜团:它为何能如此之美? 它栖息在委内瑞拉及巴西大西洋沿岸靠水的红色灌木丛中,在那儿没有什么颜色能比红鹮那鲜红的羽毛更加醒目,更能吸引敌害的注意力。若种群中的数千只红鹮在余晖中聚拢,那么,从远处透过灰棕绿色的树枝看,便好似一地荷兰郁金香。 也许红鹮羽毛那艳丽的色彩是一种取代伪装色的警戒色?但是这种飞禽中的美少年既不像鲜红的三色蛇或黄黑条纹的黄蜂那样带有毒素,也没有令人不适的气味。相反,它的肉被奉为美食。那么,它在向它的敌人警告什么呢?将它同火烈鸟或锦鸡做对比也不恰当,因为火烈鸟或锦鸡只有雄性身披华美的衣裳,而雌性则穿着朴素,这身“衣服”既是工装,又起伪装之用。但在红鹮的世界中,就羽色夺目之美而言,两性是完全平等的。它们本来会因羽色艳丽而被视为致命的诱敌之鸟,因而必须远离自己的蛋与雏鸟,但红鹮双亲却与自己的孩子们保持着密切关系。虽然如此,红鹮与具有相近羽色的火烈鸟一样,并未被其敌害灭绝。其原因何在呢?因为它堪称谨慎小心的典范,并掌握着完美的防御技能。 在沼泽红树林中,几乎没有令红鹮胆怯的地上天敌。所有的哺乳动物和蛇类都不会对它们造成威胁,但掠食鸟类仍有可能从高处发起攻击。不少红鹮会在它们的领地上方用树枝搭起一个穹顶,以预防攻击。但尽管如此,还是会有一些强盗偷偷潜入它们的营地。 为了抵御这些盗贼,红鹮有一种特别的育儿方式。雏鸟在三周大的时候会离开鸟巢。一旦离开父母,这些蓝粉色、白棕色的幼鸟便在低处的灌木丛中聚集,数量可多达数百只。与此同时,它们的父母以可容纳同等数量的幼鸟的规模在其上方搭起一顶飘扬的红“ 盖头”,用它们的合作行为奋力地保护后代。 所以,红鹮身上鲜亮的红色应该也是一种警戒色,它在警告敌人:别想在这儿找到一丁点儿机会! 美丽挽救生命——火烈鸟 当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火烈鸟(红鹳)聚集在东非一个盐碱湖的盐壳上繁衍时,那是一场粉色与蓝色的狂欢。人们不禁会问:自然也会创造过分艳丽的造物吗?可是,自然本身只会考虑合理性,并通过红鹳昭示:童话般的美丽也可以保护生命。 火烈鸟栖息的这片地域对所有其他动物而言都是致命的,那里是饱含腐蚀性碱液的盐碱湖。在刺人的盐湖浅水中,火烈鸟腿上长长的羽毛“筒袜”起着保护作用,而它们的天敌也到不了这里。 就连掠食性鸟类也几乎不会攻击这片领地,因为反倒是它们自己会被一群红鹳拽入要命的盐水之中。连鱼都无法在此生存,因此,鱼儿们也将大片蓝藻和丰年虾让给了这群粉色的俊男靓女。 所以,火烈鸟的祸福与能否找到一片当前能为它们提供理想食物的盐湖紧密相关,盐湖是它们的营养源泉和繁育场所。此外,火烈鸟生活得好坏还与该地区此前的降雨量有关。 天气是它们唯一的敌人。面对恶劣的天气,身着羽毛衣裳的优雅女士和先生们得担惊受怕了,因为暴雨会冲走树桩般大小的巢,连同里头的鸟蛋。暴风与大浪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 另外,干旱会造成湖水平面下降,并由此造成水中盐浓度的改变。幼鸟若在水中长久站立,其腿部会结上一层厚厚的盐霜。盐霜的重量逐渐增加,雏鸟便很可能不慎摔跤,跌入水中,并因此丧命。另一种可能是,湖水完全干涸,使天敌得以入内,在火烈鸟的繁育集群中展开一场大屠杀。 找到一片适合的水域对这种寿命可达80岁的鸟类而言是性命攸关的。我们常常能够看见上万只火烈鸟聚集在一片湖中,但次日清晨,它们又不见踪影。这意味着该地域没有通过它们的宜居性审核。 陆地与海洋上的距离对火烈鸟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数百万只火烈鸟每年都会从印度远渡重洋前往东非。它们建立了高覆盖率的空中侦察网络,以保证每年都能找到最佳的繁育地。 在非洲,火烈鸟只有在夜间才会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因为在白天它们会遭遇无数掠食性鸟类的空袭。因此,它们必须在黑暗中从高空识别哪片湖中已有多少它们的同类站在那里,并考察水域的安全性,然后由此决定是降落还是继续飞行。 假如火烈鸟拥有传统意义上完美的伪装色,那么,它们也就无法完成自身的任务,即为它们的同类在夜晚充当灯塔。当然,火烈鸟原本就不需要保护色。其他动物会因为夺目的美貌暴露了自己而死,可火烈鸟不会这样,相反,它们的美羽是告诉同伴可以停留的信号。 拥有大心脏的“ 摩天大楼”——长颈鹿 长颈鹿的脑袋高出草原多达5.8米。若是它的血液循环系统和人类一样,那么,在巨大压力的作用下,其腿上的毛细血管就会肿胀、破裂,进而使大脑缺氧,丧失意识。 我们在这座“草原灯塔”的头部发现了与战斗机飞行员以超音速完成急转动作时相似的状态。离心力将血液挤出大脑。人先是产生晕眩感,最后会昏厥、失去知觉。但长颈鹿却还能保持清醒活泼的精神状态。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1974年,詹姆斯·沃伦(James V. Warren)教授在肯尼亚进行了研究。在野外,他在几只“移动的摩天大楼”身上放上了血压测量仪。这些测量仪会通过无线通信设备将数据传回他那里。 一开始,令教授惊讶不已的是长颈鹿的血压值。当它从狮口逃脱,并以58千米的最高时速,用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甩掉猛兽时,它的心脏每分钟要跳动150次,而血压也上升到了300毫米汞柱。换成人类,就算在比这个值低得多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会因心跳过快而死。可这对于长颈鹿而言却再普通不过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长颈鹿有一个硕大的心脏。由于长颈鹿本身重达750千克,那么,如果按照人类的标准算,它的心脏得有人类心脏的10倍大。可事实上,它的心脏是人类心脏的27倍大。 长颈鹿的“血泵”以巨大的力量将血液送往5.8米的高处。为了避免动脉破裂,长颈鹿的血管壁要比其他动物以及人类的厚出许多。 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绝不能增厚,因为氧气、二氧化碳和营养成分的交换都要透过它来完成。而它为什么不会破裂呢? 这是一种我们只能在长颈鹿身上看见的自然赐予的特殊“发明”。血管周围的高压液体对其内部的高压起到了平衡作用,例如腿上的淋巴液以及颅骨中大脑周围的液体。因此,长颈鹿的皮肤也特别坚硬厚实。 这种长脖子动物只受到两个问题的困扰。在地上睡觉的它若想重新站起来,它的身体情况就类似于低血压的人类,很容易就会头晕。它要先蹲个几秒钟,然后才能站起来—但愿在狮子来袭时这样起身不会太慢! 另外就是长颈鹿在山顶会感到呼吸困难。因为它的气管直径为5 厘米,长3 米,其内部始终有不少于6 升的空气。若它有一个正常比例的肺,那它肯定就要被憋死了。因为空气需要经过处理才能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 所以,长颈鹿拥有一个巨肺,而且呼气频率比人类快很多。因而,在高海拔空气稀薄的环境里,它的呼吸困难问题也来得更快。所以,它就放弃了爬山这项运动。 《动物们的生存艺术》展现动物们堪称艺术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智慧,一窥100多种动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日常生活。 “能和动物说话的人”、荣获德国联邦十字勋章的动物行为学家、德国国民科普作家费陀斯·德浩谢尔,为动物代言,写给每个人的动物科普书! 德浩谢尔动物科普著作翻译成20多种语言,全球总销量超过800万册,甄选代表作首度系列授权中文版出版! 营造如看《动物世界》般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深刻的观察+严谨的论述+优美的文笔,编织成动物们的故事,带你领略妙趣横生的动物世界! 颠覆我们对动物的旧认知。动物世界绝不仅仅是偏见中的“弱肉强食”,它们会做出利他行为,会用智力达成目标,也能审美并进行艺术创作。真正认识我们的动物朋友,是一场不可错过的生命教育课! 了解动物,反思人类。动物如何应对自然资源不足,如何与竞争者维持关系,如何领导族群,如何教育后代,如何维持生态平衡……以动物为镜,引发我们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