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战国史

一看就懂的战国史
作者: 陈长连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一看就懂的战国史
ISBN: 978750937601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战国旭日,春秋残阳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 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魏晋)陶渊明《命子其二》 春秋末期,表面上依然是周朝治天下。实则诸侯 割据,周天子的威严荡然无存,数十个小大国家相互 征伐不休。此前一百多年,晋国与楚国是争夺霸业的 最强国。然而,吴、越两个东方国家逐渐兴起,天下 局势随之转变。 此前,晋国之所以强大,主要得益于国家独有的 政治制度,国家的主要权力都掌握在几大家族手中, 这就是晋国的“六卿制”。春秋末期,六卿分别为智 氏、赵氏、韩氏、魏氏、中行氏、范氏,六大家族轮 流掌握核心权力。这种制度确保了领袖永远保持优秀 的才能。 有利就有弊,每当一家掌权,他们会趁机削弱其 他家族势力,每逢遇到利益都会迎来一次争夺,争夺 就意味着血腥的战争。 无论谁输谁赢,损失的都是晋国的利益,晋国虽 然国力衰退,但元气未损。晋国臣民都希望有一位英 雄可以带领他们走向强大。这个人就是赵鞅。 按照大鱼吃小鱼的规律,所有小家族都出局了, 剩下的六家实力强的一个赛一个。如果六家再起争端 ,那么战争所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公元前497年,六 卿中的中行氏与范氏两大家族与其余四大家族矛盾激 化,终于爆发内战。 中行氏与范氏两大家族势力较弱,他们请齐国、 郑国、卫国作为外援,晋国内乱逐渐演化为中原大战 。齐国、郑国、卫国等,曾经都是晋国的支持者,如 今晋国出事了,各国纷纷上去补两刀。就在此时,执 政赵鞅临危受命,领晋国军队与各国联军展开激战, 齐、郑、卫纷纷败退,晋国的基业可算保住了。 赵鞅独掌晋国,如今的国家早已今非昔比。赵鞅 十分清楚,为今之计是要休养生息,晋国从此蛰伏, 蛰伏是为了卷土重来。 中原的晋国无力主持中原,许多小国失去了依靠 ,趁着群龙无首,许多国家开始火并。公元前495年到 482年,宋国与郑国爆发战争,曹国顺带被宋国消灭; 鲁国浑水摸鱼,趁机消灭邾国;东方的吴王趁势西进 。吴国风头正劲,公元前485年,北部的齐国被他盯上 ,吴国兵分两路进攻齐国,齐国人吓得闻风丧胆,他 们无奈之下献H{了齐悼公的人头,这才请走了夫差这 位瘟神。 内乱之后,晋国一直处于恢复状态,仰望四野, 周围的小国如何折腾,也不是晋国的对手。齐国则不 然,不仅插手晋国内乱,而且还收容叛军领袖,俨然 是削弱晋国的主要元凶。报仇的机会来了,吴国的攻 击使齐国元气大伤,趁着齐国伤口没有痊愈,晋国大 可以趁机撒一把盐。 中原有个传统,不伐有丧之国,趁机伐齐确实有 些缺德。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晋国人将中原的 文明礼仪抛之脑后。晋国的战车长驱直入,大军一路 势如破竹,犁丘、辕邑先后成为晋国的囊中之物,高 唐城也被洗劫一空。 此次军事行动让晋国人赚得盆满钵满,但这些成 绩与夫差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公元前484年吴国军 队再次驾临齐国,齐国再次损兵折将,事实再次证明 吴国势力之强横。如今楚、齐这些老牌强国都成了吴 国的手下败将,只要拿下晋国,吴王便可以称霸天下 了。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于公元前482年,双方举行了 黄池之会。在谈判桌上,为了争夺霸主之位,双方唾 沫横飞各不相让。虽然赵鞅也不愿放手,但此时的晋 国元气尚未恢复,他审时度势,将盟主宝座拱手让给 了吴王。 而吴王正在为他“霸主”的桂冠扬扬得意,此时 灾难降临了。就在黄池之会时,越王勾践突然发难, 大军直捣吴国都城。吴国从此衰落,直到灭亡。 元帅赵鞅在外交战线上全面收缩,国家在此期间 并未蒙受过多损失,然而,这种安逸的生活,不过是 暴风雨之间的宁静罢了。以赵鞅的眼光来看,赵、魏 、韩、智四家终将爆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翻开家 族的历史,赵氏就曾经遭遇到灭顶之灾,并成就了“ 赵氏孤儿”的不朽故事。赵鞅就是“赵氏孤儿”赵武 的孙子。虽然赵鞅独掌晋国大权,但是,一个对他具 有威胁的人出现了,他就是智瑶。 智瑶出身大族智氏,在晋国,智氏有权有势门徒 众多,是从荀氏家族中分出来的一支。智氏从苟氏中 独立出来,始于荀首,他曾经担任晋国中军副帅,这 是国家二号人物。智氏家族出过两位元帅(执政),一 位是智罃(又称苟罃),另一『立是智跞(又称荀跞)。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