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实录

鸦片战争实录
作者: (日)陈舜臣|译者:卞立强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6.54
折扣购买: 鸦片战争实录
ISBN: 9787536698864

作者简介

陈舜臣,日本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小说家。1924年出生于日本神户,祖籍福建泉州,后移居台湾,从祖父起侨居日本。1961年以《枯草之根》获日本江户川乱步奖,一举成名。此后四十多年笔耕不辍,作品不下百余种,涉及推理小说、历史小说、文化随笔、风土游记等,并成为日本文艺界近四十年来得奖最多的作家,囊括了“直木奖”、“吉川英治文学奖”等日本文学大奖。1992年,陈舜臣获日本文化界的至高荣誉“朝日奖”。 陈舜臣以历史小说走红日本,其主要著作有《风云儿郑成功》、《大江不流》、《太平天国》、“鸦片战争实录》、《小说十八史略》、《曹操:曹魏一族》、《诸葛孔明》、《秘本三国志》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衰世 走下坡路的时代 首先谈一谈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 英国派出远征军是l840年,即道光二十年,日本的年号是天保十一年 。 中国当然是清代。从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算起,是第一百九十六 年,是清朝灭亡的宣统三年(1911)的七十一年前。就年号来说,日本历 史上最长的是明治的四十五年。但1971年已为昭和四十六年,刷新了这个 纪录。 从中国的记录来看,超过六十年的年号有两次,即清朝康熙的六十一 年(1662-1722)和乾隆的六十年(1736-1795)。此外,超过四十年但没 有超过五十年的年号,有明朝万历的四十八年和明嘉靖的四十五年。 汉武帝在位五十三年(前140-前87)。但这位皇帝有着改年号的嗜好 ,从即位时的“建元”到死时的“后元”,实际使用了十一个年号,其中 没有一个年号超过六年。唐朝的玄宗皇帝在位四十三年,改过两次年号, “开元”是二十九年,“天宝”是十四年。北宋的仁宗在位四十三年,改 年号达八次。 在位时间长,不仅要皇帝的寿命长,还必须年轻就即位,而且要皇帝 英明。昏庸的皇帝在位都不太长,不是被废,就是亡国。对专制帝国来说 ,皇帝的资质往往左右国家的命运。由富有进取精神的青年皇帝实行革新 的政治,随着皇帝思想的成熟,逐渐老练地推行——这是理想的形态。不 过,自秦始皇以来二千二百年间,实现了近乎这种理想形态的却为数极少 。 上述各个年号期间,除了明代还有点疑问之外,大体上可以说都是该 王朝的全盛时期。尤其是超过六十年的康熙和乾隆,中间只夹着雍正的十 三年,几乎是互相连接的。 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一百三十余年是清朝的黄金时代,恐怕是 没有异议的。雍正皇帝推行告密、镇压的政治,当然不是明朗的太平盛世 。但是,它把两个长达六十多年的、罕有前例的太平盛世紧密地连接在一 起。就这一点来说,尽管它是短命的,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时代。 这三代可以这么说:康熙是积蓄,雍正是维持,乾隆是散发。 乾隆皇帝散发的方式是极其大方的。镇压新疆回族之乱、台湾林爽文 之乱以及各地苗族的叛乱,出兵西藏,远征缅甸等等,在支出军费上毫不 吝惜;进而又在完成编纂八万卷的《四库全书》这一空前的文化事业上, 投入了巨额的国家经费。歉收之年则慷慨地免去租税。国库简直像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起码从乾隆皇帝挥霍的方式来看,会叫人这么认为。 任何英雄人物,一旦上了年纪,精力和智慧都会衰退的,乾隆皇帝也 考虑到这个问题。他在乾隆四十三年下了谕旨,预告自己到乾隆六十年退 位。当时他六十八岁,打算再执政十七年,他认为八十五岁是执政能力的 极限。 如他预告的那样,他在乾隆六十年退位,以后还活了四年。如果他要 执政到死的话,乾隆将为六十四年,超过其祖父康熙的六十一年,开创世 界纪录。 把八十五岁看成是极限,这当然是出于乾隆皇帝的那种帝王的过度自 信,实际上极限期早就到来,政治已经紊乱,只不过是“乾隆盛世”这个 招牌把它掩盖着而已。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皇帝一死,乾隆时代的宠臣和珅即被处死 ,他被没收的财产,据说不下八亿两白银。当时政府的岁收为七千万两, 也就是说,和珅私吞了十年以上的国家岁收。他当过二十年的内阁大臣, 换句话说,每年国家岁收一半以上都落进了他的私囊。 允许这样一个胡作非为的宠臣的出现,这本身就说明了乾隆的后期已 经进入了走下坡路的时代。 继乾隆之后的嘉庆皇帝执政的二十五年间,可以说是一味地掩饰破绽 的时代。“乾隆盛世”的过度挥霍,早已到处露出破绽。不过,嘉庆年间 还勉强平定了白莲教和天理教之乱,总算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而平安度过了 。 嘉庆二十五年后,道光皇帝即位。这时已经不是衣服露出破绽的问题 ,而是肉体上千疮百孔,到处流出积年的脓血了。 鸦片战争就好似瞅准了这个不幸的时代而发生的。 据《皇朝通典》,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人口为一亿九千三十四 万人。而大约七十年后的道光十年(1830年)的《户部档案》,则记载全 国的人口为三亿九千四百七十八万余人。 人口增加了一倍,而这期间的耕地面积仅增加百分之十八。 总生产量并没有多大变化,而人口增加一倍,平均每人的所得当然相 应地减少,国民的生活越来越困苦。 人口的增加应当说是“乾隆盛世”的产物,而继承这份遗产的却是道 光的“衰世”。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