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韩少功长篇小说系列

暗示/韩少功长篇小说系列
作者: 韩少功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70
折扣购买: 暗示/韩少功长篇小说系列
ISBN: 9787020142774

作者简介

韩少功,男,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1968年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于湖国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2),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5),《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1996),海南省文联**(2000)等职。 主要文学作品有《韩少功系列作晶》(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韩少功作品系列》(十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含短篇小说《西望茅*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的假定》等、长篇作晶《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夜书》。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之轻》《惶然录》等。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1980/1981)、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1997)、法国文艺骑士奖章(2002)、全国鲁迅文学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7)、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0)等。作晶有三十多种外文译本在境外出版。

内容简介

言说之外 人是一种语言生物,但是在言说之外,人的信息交流 和智能反应,其实从未停止和消失。 婴儿不会说话,仍有欢乐或烦恼的情绪可察,有要吃 或要拉的哭声可辨。抽出嘴里的指头一指,是要奶瓶还是 要布娃娃,父母一般并不会误解。 聋哑人没有听说能力,即使也不曾上学念书,仍不乏 思想和情感的反应,可以胜任劳作、娱乐、交友乃至政治 等诸多繁杂的人间事务。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有时让人暗 暗心惊,似乎那样的眼睛*能洞观一切。 正常的成年人也不是时时都需要语言。生活在北欧和 希腊的很多人都善于沉默。北美印第安人对沉默*有一种 特殊的欣赏,好朋友见面了,常常觉得没有什么好说,也 没有必要多说,抽烟,喝酒,吃肉,听窗外的风雪,看眼 前的炉火,好几个钟头内也说不上几句话。此时无声胜有 声,其实这正是他们之间深切友谊的*准确和***的表 达方式。宋代学者程颢说过:“朋友讲习莫如相观而善。 ”(见《二程遗书》卷三)法国思想家福柯也说过:“我 们的文化很不幸地抛弃了许多东西,沉默即其中之一。” (见《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 在很多时候,沉默不仅仅是语言的慎用,而且是** 的删除。面对突然车祸时的**恐惧,投人两**欢时的 **亢奋,路见不平时的**愤怒,终于看见一球破门时 的**欣喜,能造成人如常言说的“脑子里一片空白”, 实际上这只是语言的空白。但这个时候的人其实并不傻, 恰恰相反,如果他们的脑子里还纠缠着名词、动词、复合 句甚至格言警句以便决定下一个动作,那倒是真正的傻和 特别的傻了。 前人把这种语言空白之中的意识反应称为“直觉”或 “潜(下)意识”和“无意识”。我们暂且接*这些命名 ——虽然我们终将知道这里沉积着语言崇拜论的偏见。在 这里,“无”意识其实是“有”意识,“潜”意识其实是 “显”意识,它们只不过是**语言和废止语言的另一种 意识方式,名之为“无”与“潜”,并不准确。借重这种 意识方式,图画、照片、雕塑、舞蹈、音乐以及无声电影 ,都曾大规模参与过文化的营构;同样是借重这种意识方 式,当代的摇滚、时装、卡通画、游戏机、行为艺术等等 ,顺应着各种电子设备对声象的远程传输功能,*是在发 动着一个个全新的文化浪潮,重新夺回一片片曾经由文字 统治的领地,哪里是“无”?哪里是“潜”? 读书识字是重要的,但远不是智能活动的全部。很多 人一直认为,书面的语言叫做文字,文字的运用构成了人 类与低智能生物的重大区别,也成为人类得以积累经验和 知识的特殊优势。也许是基于这种理解,“文明”“文化 ”“文雅”“文治”等中文词都是“文”字当头,“文” 人和“文”士几乎成了文明的当然代表:这些食*食肉然 后食“文”的物种,出入于学府,戴着眼镜或夹着精装书 ,以学历、学位作为自己精英身份的证明,作为自己理直 气壮地进人权力等级上层的凭证。但他们在语言之外的智 能活动里既没有*过足够训练也没有经过严格考核,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