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中国汉字 全两册

有故事的中国汉字 全两册
作者: 邓文华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53.00
折扣购买: 有故事的中国汉字 全两册
ISBN: 9787201201474

作者简介

邓文华,文学博士,少儿图书资深策划人,拥有20余年童书出版工作经验,主编过纽伯瑞大奖小说、“优等生必读文库”等畅销书,也曾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相关电视节目的图书策划与编辑工作。目前任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潜心研习儿童分级阅读及中国传统文化,矢志读书明智、著述怡性。

内容简介

每日一字 锄 木头、竹子、鹿角、青铜,都曾用来制作锄头 “锄”是形声字。左边的“金”是形旁,表示锄是用金属制成的;右边的“助”是声旁,表示读音,也有“锄草助苗长”之意。锄的本义就是锄头,一种松土和除草用的长柄农具。锄头在中国农业经济中出现较早。它的最前面是一个平薄的锄刃,上面装着一根长长的圆形木棍做锄柄。锄柄使耕作者不必把腰弯得特别低,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作效率。 上古先民们曾用石头制作锄头,不同的地方还因地取材,也有用木头、竹子、鹿角等做锄头的。考古还发现了青铜做的锄头。不过,青铜在当时非常珍贵,能够使用的人非常少。春秋战国以后,铁的冶炼技术大为发展。铁比青铜坚韧锋利,又廉价很多,所以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对当时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了今天,由于拖拉机、播种机等现代农具的出现,锄头及其他农具的作用逐渐减弱。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在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中,还可以偶尔看到锄头这种农具。 汉字故事:锄与中国的农耕文化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悯农》。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农民在正午的烈日下挥舞锄头给庄稼除草,汗水都滴到了地上。你饭盘里一粒粒的粮食,都是农民辛苦劳作得来的,所以一定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出自《朱子格言》。李绅的《悯农》可谓这一格言的生动体现。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能根本没有机会体验田间耕作的艰辛。不止孩子,就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成年人,也没有三伏天耕作的体验。明代张翀的《浑然子》中记载了一个农民与一个城里人关于锄田的故事。 一个农民在田里锄草,累得气喘吁吁,汗如雨下。一个路过的城里人看了,觉得这种锄草方法太慢。锄草有这么困难吗?于是,农民请城里人下田,让他给自己示范如何锄草更快。城里人脱掉身上的衣服,深吸一口气,使出全身力气连续挥动锄头。不一会儿,他就用尽力气,累得趴到田头不想动了。他对农民说:“今天,我可知道种田的不容易了。” 在古代,农民种田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如果风调雨顺,庄稼就能有好的收成。如果遇到干旱或洪涝灾害,农民常常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归隐后亲自下地耕作,体会到了农民种田的不易。他写过好几首《归园田居》,其中有一首写道: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在南山下种了一畦豆子,因为不善于打理,豆苗稀稀疏疏的,草却疯狂地生长。我一大早就扛着锄头下地劳作,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家。可见,当一个农民,下地耕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延伸阅读:黛玉葬花 《红楼梦》中林黛玉出身高贵,母亲是贾府的千金小姐,父亲是满腹经纶的世家秀才。她从小锦衣玉食,从没有做过重活儿,更别提下地种田了。但是,她也和锄头结过缘分。然而,林黛玉拿的是花锄,她做的是一件极其风雅的事——葬花,为此还写了一首长长的《葬花词》,感慨自己身世飘零就像鲜花盛极而衰一样。 记一记 除了锄头之外,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的其他农具还有: 铲、犁、镐、杈、锨、耙。 ★.118个汉字,118篇故事。 ★.精美插图,有趣解读。 ★.丰富诗词知识,传承中华文化。 ★.有趣又好读的汉字故事。 ★.讲述汉字背后的历史故事,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影响孩子一生的国学启蒙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重温国学经典 ★.?培养孩子的文化修养从了解汉字开始 ★.学习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 ★.文学博士写给孩子的汉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