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化艺术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6.70
折扣购买: 故人往事/梁晓声精读系列
ISBN: 9787503958960
虽然,我已经60余岁了,但对于黄宗英,我还是 得称前辈。因为她今年已经88岁,长我二十四五岁呢 。事实上,“前辈”这一种称谓相当中国化。即使在 我们中国,也相当的古代,还多少具有点儿江湖意味 。在当下生活中,我们已不太听得到“前辈”这一称 谓了,似乎只有在武侠片中还听得到。据说网上挺流 行,也同样只不过出现在网络上的后武侠小说中。并 且,网络本就是很江湖气的地方,十之七八的网主们 的名字,不论男女,也都挺江湖气的。 我和黄宗英都是中国文坛上的人。以我的个人感 觉而论,亦觉中国之文坛,往往也江湖气弥漫。倒不 是由于文坛上一向的是是非非给我以江湖气浓的感觉 ,实际上外国之文坛,比如西方吧,也每是风生水起 、是非频发的,但却并不给我以江湖气浓的印象。为 什么我们中国之文坛,给我以江湖气浓的感觉呢?大 约是由于我们中国之文坛拉帮结派,形成团伙的风气 较盛的缘故吧?除了这一缘故,还有另外的因素吗? 肯定是有的。那又是些什么因素呢?我还没想清楚, 此不赘述。 但我犹豫再三,决定在此文中及文内称黄宗英为 前辈,并不意味着我对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称谓情有 独钟,更不意味着我对中国文坛之江湖气很认同。恰 恰相反,我嫌厌任何所在的江湖气,也从未属于过任 何或大或小的“圈子”。 我称黄宗英为前辈,只因一点,她年长于我不是 几岁、十几岁,而是二十四五岁。如果她是男性,我 当按中国习惯称她为“黄老”,或“宗英老”。但她 是女性,并且我了解,她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那样 一颗心即使某一天停止了跳动,前一分钟也必定还是 年轻着的;所以我不愿在对她的称谓之中加入“老” 字。事实上,此前不论当面或背后,我一向是称她“ 宗英老师”的。那么,在这一篇短文的题目中和文内 ,一如既往地称她为“宗英老师”,岂不是更亲近吗 ?那是的。但我内心里,对她始终是怀有很深厚的感 恩情结的,而我写此文所要表达的,正是那种随着时 间的推移竟变得越来越难以忘却的感恩情结。我怕亲 切抵消了感恩。即使仅仅抵消了一部分,那也是违背 我写此文之初衷的。我读某些具有感恩色彩的文章, 包括那些和我这篇文章的初衷一样的文章,每使我产 生一种变昧的印象,就是由于称呼似乎太亲近了,写 到后来,感恩的元素少了,亲近的成分多了,结果感 恩被亲近所稀释,仿佛便更是一篇记录友情的文章了 。何况,尽管黄宗英前辈每次见到我,对我的态度无 疑是亲近的,见面也无疑令她感到高兴,但若论到友 情的话,其实我们之间反而并没什么值得书写的内容 。 真的是这样。 前辈黄宗英,她是一个有恩于我的人。 我写此文之目的,也完全是为了以记录性文章的 方式来公开表达我对她的感恩。 我在“文革”前就知道黄宗英的大名了。她的报 告文学《小丫扛大旗》,当年在收音机里广播过。我 家没有收音机,我是从中学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到的 ,当时给我以特别满足的语言享受。是一位女朗读员 朗读的,她的声音圆润而豁亮,仿佛唱着歌的泉水从 山涧流淌而过,携带着悠扬的回声。以现在的美文标 准来看,《小丫扛大旗》的文学并不能算极好。但在 当年,女报告文学作家凤毛麟角,黄宗英又是演员出 身的报告文学作家,长期浸淫于电影界,置身于上影 厂这一特殊的文艺单位,经常接触皆有丰富经验的导 演、演员们;再加上她善于观察生活的一双慧眼,几 乎可以说天生地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的能力;她自己坦 率、快乐的性格,发自内心的以赞颂时代先进人物和 先进事迹为己任的使命感,等等因素,使她极善于将 笔下人物写得“活起来”的同时,也极善于营造弥漫 在字里行间的生活气息。她写一篇报告文学如同导演 在执导一部电影。她笔下的人物,不分主次,一概都 能恰到好处地在她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凸显角色的作用 和魅力。当年,中国的收音机里,最经常播出的是根 据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改编的评书。那些评书更偏重 的是故事,对文字之感染力是不太在意的。 总而言之,《小丫扛大旗》使我这一名中学生第 一次领略了生动活泼的文字被女性好听的声音所朗读 的美感。 我便记住了“黄宗英”这个名字。 但是我后来成为“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名知识 青年,与《小丫扛大旗》这一篇赞颂中国最早的一批 下乡知识青年的报告文学没一点儿关系。 后来我初中毕业了。 后来“文革”开始了。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