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通中外经典

一本书读通中外经典
作者: 文若愚
出版社: 京华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0.56
折扣购买: 一本书读通中外经典
ISBN: 978755021728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尚书 作者简介 《尚书》是由谁编写的呢,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但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孔子编写的。孔子是中国古 代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他生活的年代是礼、乐 废弛,《诗》、《书》缺佚的春秋末期。所以他周游 列国之后回到鲁国,把晚年的精力都花在编订《诗》 、《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上面,还为《尚书》写了序。《尚书》有今文和古文 之别,今文《尚书》是汉代伏生所授,在汉代有欧阳 氏、大小夏侯氏三家传授。东晋末年,又有梅赜献出 的古文《尚书》,综合起来,便形成了今天流行的《 尚书》本子。但据清代阎若璩、惠栋等人考证,确认 古文《尚书》为伪本。不过其中仍保留了原已散佚的 今文《尚书》内容,因而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名著概要 《尚书》即上古之书,是儒家经典《六经》之一 ,故又称为《书经》,也简称《书》。它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一部史书,其体裁属史料选辑,它的内容主要 是商、周二代的政府文书,如政府报告、公告、誓词 、命令之类,因而可以说它是一部远古的行政档案汇 编。 在《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都言 明《尚书》为百篇,但经过秦始皇焚书,《尚书》一 度散佚,到了汉文帝时,才由伏生口授出来,共28篇 。这就是所谓的今文《尚书》。 28篇中以朝代分,计《虞书》2篇:《尧典》、 《皋陶谟》;《夏书》2篇:《禹贡》、《甘誓》; 《商书》5篇:《汤誓》、《盘庚》、《高宗彤日》 、《西伯戡黎》、《微子》;《周书》19篇:《牧誓 》、《洪范》、《大诰》、《金滕》、《康诰》、《 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 、《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 命》、《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 》。 《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其内容大都是历 史人物的言语以及朝廷的文诰。若按其性质可分为以 下6类:1.讲述帝王事迹:如《尧典》,这已经可以 称之为正史;2.记载典章制度:属于后来明志书性 质,如《禹贡》,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志;3 .议论国家政治:《洪范》就是箕子为武王论天地之 大法、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4.誓师词:如《甘誓 》、《牧誓》;5.策命:如《文侯之命》;6.诰: 在全书中所占比重最大,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也很广 ,有的是自上而下,也有的是自下而上。由此可见, 前三类是历史记载,后三类是文书档案。 虽然仅存28篇,但它所涉及的历史很长。《虞书 》这两篇的内容上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可以看作是姊 妹篇。《尧典》着重记载尧和舜的事迹,反映原始社 会末期氏族制度解体的历史。《皋陶谟》的中心问题 是讨论治国的方略,提出“知人”、“安民”,同时 提出了“五礼”与“五刑”。这说明当时等级制度与 国家机器正在酝酿产生中。《夏书》这两篇反映夏代 两件大事:禹治水和夏王伐有扈。禹治水是我国古代 一个重要的历史传说,先秦古籍中多有记载。夏王伐 有扈则是中国社会制度转化的一件大事。此外《禹贡 》一篇的重要性,不单在于记载了这一重要的历史传 说,同时还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文中详 细地记载了山川的方位和脉络,行政区域划分方面, 将全国区分为州。《甘誓》一篇,虽然文字极为简短 ,但它所写的战争事件,意义非常重大,对研究我国 奴隶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文献依据。《尚书》中记载 殷商时代历史的,共有5篇:《汤誓》记载了商王朝 的建立;《盘庚》、《高宗彤日》两篇记载了商王朝 的中兴;《西伯勘黎》、《微子》记载了商王朝的衰 亡。可见5篇基本上反映了商王朝的发展过程。记载 周代历史的共有19篇,在今文《尚书》中所占篇幅最 多,其史料价值最高。由《牧誓》至《顾命》这15篇 ,记载的是西周初期的历史,亦即文王、武王、成王 、康王时期的历史。《吕刑》、《文侯之命》、《费 誓》等的主要内容是写周王朝建立过程中的重大历史 事件以及周王朝建立以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的措施。 就历史事件而言有:武王伐纣、平定武庚禄父及三监 的叛乱、周公执政、成王之死与康王受命。 阅读指导 《尚书》在所有中国古代典籍中,最为难读。因 此,要阅读《尚书》,必须参照其他书一块儿来读。 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是《史记》中的《五帝本纪》、 《夏本纪》、《商本纪》和《周本纪》,司马迁在写 作时利用了《尚书》中的大量资料,并用当时的语言 叙述出来,因而对阅读《尚书》很有帮助。此外,在 版本选择上,可供选择的有孔颖达的《尚书正义》、 蔡沈的《书经集传》、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 以及刘逢禄的《尚书今古文集解》,这些书各有所长 ,可供读者选择。 诗经 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不是一 个人或者几个人写出来的。《诗经》的作者,有的本 诗中就有记载,例如《小雅》的《节南山》明说“家 父作诵”,《巷伯》明说“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大雅》的《崧高》、《保民》都明说“吉甫作诵” ;有的可以从别种古书上查出来,例如《尚书》说《 鸱鹗》的作者是周公旦,《左传》说《载驰》的作者 是许穆公夫人,《棠棣》的作者《国语》说是周公、 《左传》说是召穆公。 但有作者可指的毕竟是极少数,大量的诗是采诗 官从民间收集起来的,我们无法知道那些优美而婉转 的诗歌的作者到底是谁。我们可以假想这样一个情景 :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 来。日常的言语不够,便用歌唱。碰到节日,大家聚 在一起酬神作乐,也要用歌唱表达感想。歌谣越唱越 多,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谣,就可借 着抒发感情,要是没有合适的,就删改一些,直到满 意。这样,歌谣经过大众的修饰,经采诗官记录下来 ,结成集子,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完全可 以说,《诗经》的作者就是上古的大众。 背景介绍 《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大多不可考,但它所收诗 的年代断限,一般是由公认的最早或最晚的几首诗来 确定的。据记载,《豳风》中的《东山》、《破斧》 是反映“周公东征”的。周公东征在周成王4到3年左 右(前1113~前1112年)。《诗经》中最晚的诗是《 陈风·株林》,它所反映的是“刺灵公”的事。据《 左传》记载,陈灵公淫乱的事在周定王七年(前600 年),相当于春秋中叶。也就是说,《诗经》中诗篇 的时代,应上起西周初,下不晚于春秋中叶。 西周和春秋时代,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中国 由许许多多诸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创作 手法上的分类。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 其事;比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赋” 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借物为比,喻其情 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例如,“关关雎 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章,以河 洲上雎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所 赋的淑女、君子之为佳偶,这一类诗是“兴”的作法 。 《诗经》中的诗以四言诗为主,但也有例外。《 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敝”和“还” 是一言的。《小雅·祈父》云:“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是二言的。《召南·江有汜》云:“江 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前四 句都是三言的。《召南·行露》云:“谁谓雀无角, 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都是五言 的。《小雅·十月之交》的“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是八言的。但以全部《诗经》而论,终以四言诗占绝 对多数。《诗经》中也有“兮”字调,如《周南·麟 之趾》的“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则每章 末句用“兮”字;《召南·摽有梅》的“搡有梅,其 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则间一句用“兮” 字。以全部《诗经》而论,虽然“兮”字调只占极少 数,但还是可以看出由《诗经》增变到《离骚》体的 “兮”字调的痕迹来。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