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书籍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8.40
折扣购买: 智慧的传承
ISBN: 9787506893503
第1 章 道可道/ 寻道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句释】 可道:可以被(思维/ 语言/ 文字)表达/ 说明。老 子时代,“道”本身除了道路之义,已有思想之义,可解译 为“表达”。“道”后有“说”的用法,渊源就应是在这里 。 可名:可以被(思维/ 语言/ 文字)表达/ 说明/ 定 义。 常道:恒道,恒在的道,实际的道。 常名:恒名,实际的定义/ 内涵。 天地:即万物,是万物的一种分类法表述而已。帛书 本此处为万物。 其:有与无(组成的万物)。 徼(jiào):边界,应可解为表面。其字根敫,本义 也有明显的样子,故“徼”可引申为“显在性状”,如形状 、轻重、软硬、颜色、明暗、温度、用处、害处等,即主要 指万物能被五官感知到的性状和简单经验。上一句之中的“ 妙”,即不显在的“奥妙”,与“徼”,即“表面”/“显 在性状”,相互对应是合适的。 两者:有与无。 门:源头。 【主旨】寻道之道 探寻大道的道法。虽大道难明,但有方法去不断探寻 。 【精译】 道,可以被表达,但并不能完全吻合于实际存在的道 。一个名,可以被定义,但并不能完全吻合于那个名实际具 有的定义。无,定义为天地万物的开端;有,定义为万物的 生母。这样,常常在无欲无我的状态下,有利于观察到有与 无组成万物的本末终始之奥妙;常常在有欲有我的状态下, 有利于观察到有与无组成万物之表面(显在性状)。有与无 两者同出于一个源头而名不同,有与无一同深远交织细小。 深远交织细小、不断深远交织细小,那里就是宇宙万物及其 所有奥妙的总源头。 【导读】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第1 章中提出了其世界观的三 大奠基概念:道、有、无。本章明确定义了有与无,但没直 接定义“道”,而是论述了“寻道之道”;点明了“有欲” “无欲”两种思想心理状态观察世界的方法的不同特点;再 引出“有与无”深远交织细小的玄的状态,及玄之又玄的想 象,来推衍世界的本源,模糊地给出了道是宇宙的本源的观 点(第25 章才明确)。本章应理解如下四点:道与名的表 达的困境;有与无的定义;有欲与无欲两种状态下的观察; 有与无的进一步理解与玄之又玄。 第一,道与名的表达的困境。老子开篇就给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