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4.10
折扣购买: 袁世凯全传
ISBN: 9787503483844
。。。
金允植(1835-1922),字洵卿,号云养。他八岁 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成人。1881年,高宗李熙擢金 允植为吏曹参议(相当于清政府吏部右侍郎),命其为 从三品领选使。领选使属“堂下官”,其任务是带领 学徒和工匠赴中国天津留学,学习木匠、制陶等基本 技术。经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此次赴天津留学的学 生人数为38名。经过近两个月的长途跋涉,1882年1 月17日,金允植抵达直隶保定,第一次面见了大名鼎 鼎的李中堂。随后,金允植便前往天津。 继金允植之后,鱼允中也到了天津。鱼允中 (1848-1896),字圣执,号一斋,朝鲜统理机务衙门 主事。1882年5月15日抵达天津,以“问议官,,身 份,配合领选使金允植工作。 了解过朝鲜相关事宜后,视线须转移到天津。 1882年4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母亲去世。 就在鱼允中抵达天津次日,清廷给假百日,命李回乡 丁忧。李鸿章之缺由张树声署理。张树声(1824- 1884),字振轩,谥号靖达,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 清代虽然强调功名,但也有特例,张树声就是其中之 一。他只是廪生即秀才出身,如今能做到封疆首吏, 可见此人能力非同一般。您也许会问,袁世凯的四叔 袁保龄现在直隶任事,张树声署理直督,一朝天子一 朝臣,对他有影响吗? 您还真问着了,张树声这个人与袁家还真有些渊 源。张树声早年在军中便与袁世凯嗣父袁保庆相识, 并且对其印象极好,赞其“气识深沉,议事刚断”。 后张树声署理江苏巡抚,正值袁保庆任江南盐法道, 两人得以共事,并常有书信往来。走得越近,张树声 便越佩服袁保庆之为人做事,称其“居官行政,风采 岳岳,能持大体”。袁保庆去世后,张树声还建议将 其生平附传附祠并附祀临淮专祠。您看,张树声与袁 保庆如此要好,又怎会忽视他的四弟袁保龄呢? 袁保龄稍后便会出场,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山 东登州,看看那里的情况。朝鲜“壬午政变”发生后 ,日本即派出兵舰前往朝鲜。为此,清政府以宗主国 身份,决定派兵保护朝鲜。清政府的计划分两步,第 一步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和董理天津水师营务处、 候选道马建忠带领3艘快船(威远、超勇、扬威)先往 朝鲜,打探情况;第二步派重兵赴朝解决问题。鉴于 登州“由轮船拔队东渡最为迳捷”,署直隶总督兼北 洋大臣张树声传令吴长庆迅赴天津晤商出兵之事。 1882年8月8日,吴长庆偕张謇、袁世凯等赶赴天津。 此时,光绪帝已经下旨,批准吴长庆带领所部六 营克期赴朝并谕令李鸿章迅速北上天津,主持工作。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命金允植和鱼允中为向导官同赴朝 鲜。圣旨一下,天津官场顿时一片忙碌景象。8月10 日,在天津海关道周馥的安排下,吴长庆与朝鲜领选 使金允植首次会晤。金允植形容吴长庆“韶颜笑容, 有儒将之风,绝无赳赳之气”。当天,金允植并未见 到袁世凯,甚至还不知道袁世凯其人。不过,他与袁 保龄却有一次尴尬的会面。 金允植与吴长庆告别后,留在天津海关道衙署未 走。不久,老友刘芗林偕袁保龄等人至,众人共进午 餐。席问,袁保龄向众人出示了一封朝鲜高宗李熙兄 长李载冕所寄信函及李的照片一张。众人看罢,哄堂 大笑。搞得金允植非常尴尬,事后他说:“子久(袁 保龄)闻吾国有事,出此书以示诸人,相与哄笑,不 知为何语也。”金允植并未争辩,选择了沉默。也许 袁保龄出于无心,也许是金允植听不懂汉语致有误会 ,总之,这件事即生即灭,虽令金允植短暂不快,但 并未影响两人交往。 8月15日,金允植出发赴朝。早9时,他来到天津 海关道衙署与道员周馥告别,恰好袁保龄也在座。袁 保龄主动对金允植说:“我侄儿袁世凯此次亦从军前 往朝鲜。”这是金允植第一次听到袁世凯这个名字, 他礼貌地与袁保龄应对一番,并未过于在意。 P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