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76.15
折扣购买: 共通之路与他山之石: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ISBN: 9787100238830
王鑫,同济大学长聘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媒介文化、传播思想史、跨文化传播以及审美教育等。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主编“全球视野下的当代媒介理论”丛书,主编、参编其他书籍和教材7部,发表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及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近百篇。
绪 论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文明“亲如手足和自由自在,而同时又封闭、排他、乖戾……和平”而“同样好战,有惊人的固定性”,“同时又流动,浪迹天涯”。因此他也说,“我们必须参考过去之许多不同的、有着各自曝光时间的快照照片,他们随后把时间与图像结合在一起,就像太阳光谱的各种色彩聚焦,最终合成纯粹的白光那样”。任何一种封闭自守的文明都在人类社会不断的演进中被消灭或者被同化,并随着人类历史的流逝,成为文明地壳中的一部分。中华文明作为“太阳光谱”的一部分,与其他文明一样,如布罗代尔所言,有“惊人的固定性”,同时“又流动,浪迹天涯”。从遥远且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中国就和世界连接在一起,人们靠着原始和笨拙的生产力,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对财富的寻找、对信仰的追求,或者帝国的梦想,穿越了高山、河流、沙漠,开辟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通路——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在西方历史学家的眼里,是“信仰之路、基督之路、变革之路、和睦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天堂之路、铁蹄之路以及重生之路”,也是人类文明的扩散之路,在这条路上,湮没了无数生命也留下无数的奇迹,无数丰碑矗立又倒下,荣光与尘埃交织成历史的模样。人类文明的传播依靠这样的一条路接合了时间和空间,从遥远的过去,奔向浩瀚的未来。那个在西方历史教科书中被轻描淡写甚至不被提及的亚洲东部的古老国家——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的端口,在文明的流动中,提供了瑰丽的“东方想象”。而中国古人制造的世界中心和天朝大国的想象,成为文明、富庶和强大的代名词,这些想象也在近代以后开始逐渐坍塌成为被西方掠夺和践踏的地方。人类社会的规律和时运终究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却渗透和依仗一代又一代的人努力、劳作和牺牲。人类历史在战争、瘟疫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动荡中艰难向前,保存着文化也创造着文明。流动成为人类文明和人类文化得以传播、交互、共生的重要力量,流动不仅是河流的本质,也是人类交往和对未知探索的内驱力,“全球化源自人类最基本的欲望:寻求更好更充实的生活;许许多多的人参与并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人虽固守此处而生,却对远方充满向往。从智人走出非洲大陆那一刻开始,人类就启动了在这个星球上的流浪之旅,直到现在。 全球化以及传播从来都不是一个当代性的命题,只不过现在已是人类从远古到现在最繁忙也是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趋势自历史开始时,就与我们人类同在。推动这一趋势的主力军其实从未改变——尽管经常变换称号——而且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作用,而全球各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激进的社会活动家、移民和游客一直持续推动着千年前就开始的一体化进程”。《大英百科全书》从文化的角度定义“全球化”,“它是一种过程,借此过程,以商品和思想的传播为特色的日常生活体验能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表述的标准化”。技术的发展压缩了时空,也让这种流动变成可能,并且最大限度释放交流的活力。但是,依然像布罗代尔所言,“亲如手足和自由自在,而同时又封闭、排他、乖戾……和平”。不同文化中的人际交往,既有不同肤色的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以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德行构成人的“类群体”,也有种族歧视、排他和隔离,暴力和杀戮也让这种流动充满了血腥和死亡。但是,总有向善与和平期待,也总有舐犊之情超越人类的各种差异而回归人类原始之爱。特别是面对人类社会对生活的星球的掠夺和消费,人类也不断在自然的反噬中愈加脆弱,只有结成命运的共同体,才有可能共同应对全球生态、气候、金融、疾病等各种危机。人类也在不断寻求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的共通的可能性,寻求和平的交流与互动,尽可能欣赏、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明类型,在差异中寻找共通共同的愿景,以“世界的格局”打破地方性的保护和对不同文明的“封闭”和“乖戾”,在敞开中“公正而宽厚地彼此相待”(彼得斯语),使跨文化的交流不再“对空言说”。 …… 从传播学的视角,借助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多学科视野,在开放的中西文化对话与古今理论贯通的脉络中,从器物为媒、符号传播以及人的流动等方面,探究中华文明与多彩文明互鉴和交流的更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