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8.60
折扣购买: 环境史的理论与实践——世界环境史研究演讲录
ISBN: 9787100201056
徐再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历史》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9—2000),美国东西方中心富布赖特访问学者(2010—2011),主要从事北美史和世界环境史研究,著有《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第一作者)等。 张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问学者(2009—2010)、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2014)、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访问学者(2019),主要从事欧美近现代科技人才和文化史研究,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科技人才流失到美国的历史考察》。
什么是环境史?现在大家基本上都接受的环境史定义是:研究人及社会与自然的其他部分的历史关系。在这里,我要强调两点:第一点就是环境史中的人,既是一个社会的人,同时还是一个自然的人。我们研究历史,通常都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而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人的自然特性往往会被忽略。我在给学生上课时经常会讲,传统历史学中的人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高尚的人,但实际上我们大家都是每天需要吃喝拉撒睡,都会有生老病死的俗人,这体现的正是人的部分自然属性。所以,环境史里面讲的人,既是一个社会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的人,或者说是作为环境一部分的人。对这样一个人,在认识上有一种倾向,认为他是一个跟其他生物一样的人,这是深度生态学( deepecology)的观点。这自然是不行的。因为人毕竟跟动物有所区别,人是有社会性的。所以在环境史中,我们强调人也是一个自然的人,但是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把人等同于一般的动物、植物,人是具有社会性的自然人。 第二点是环境史中包含着整体论和有机论的思想。我想借助两个图式来解释这个理念。我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自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与自然两分的观念,即人是人,自然是自然,人通过科学研究来征服、改造、利用自然;自然是一个被动的、客观的、被利用的对象,但是在极端情况下,它也会做出反应。人们通常把这种反应看作一个偶然事件而予以忽略,它们在历史书写中经常不被记载。这是传统历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史中,自然是一个整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人;第二个部分是与人作用的自然的其他部分;第三个部分是没有与人作用过的自然,当然这一块现在是非常小的,在地球上没有与人作用过的自然是极小的一部分。在自然或者环境这样一个大范围中进行的,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在历史上的相互作用,就是环境史要研究的内容。这个图式体现的是整体论和有机论的思想。整体论是什么?简单来说,这里所说的整体论主要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人是环境的一部分。在谈人的时候不能脱离环境整体来谈,在谈论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的时候也不能脱离自然这样一个整体来谈,实际上我们谈论的通常意义上的自然,只是自然整体中的与人作用的其他部分。简单来说,有机论主要是指人和自然的其他部分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的。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或环境的质量不是由其中各个因素的平均状态决定的,而是由离最好状态最远的那个因素决定。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水桶原理”。水桶是用很多板箍起来的,水桶能盛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板,也不是平均高度,而是最短的那一块板。有机论中还包含普遍联系的思想,或者可以称之为“蝴蝶效应”。假定一只蝴蝶在北京煽动它的翅膀,那么经过传导就可能在北美引起一场飓风。环境中各个因素之间具有如此复杂和有机的联系。 世界环境史研究最新前沿文集,普通人也能读懂的世界环境史研究。1.本书为十次环境史讲座实录,收录的演讲反映了演讲者在世界环境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研究精华。全书题材丰富、观点新颖,是一本了解国际环境史理论和相关前沿问题的重要参考书,同时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2.本书是国内环境史最新研究成果的反映,还囊括最新的国际环境史研究动态与新的理论方法,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