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接到激活-数字化与中国产业新循环

从连接到激活-数字化与中国产业新循环
作者: 秦朔 戚德志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70
折扣购买: 从连接到激活-数字化与中国产业新循环
ISBN: 9787521736908

作者简介

秦朔 人文财经观察家,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南风窗》《第*财经日报》原总编辑,新媒体品牌“秦朔朋友圈”发起人。 戚德志 财经作家、高级编辑,深耕人文商业领域,多年供职于第*财经、字节跳动等中国头部媒体平台。著有《未尽之美——华住十五年》(2021,中信出版集团)、《万物生生——TCL敢为40年》(合著,2021,中信出版集团)等。

内容简介

引言 每一次激活,都是一次新的可能 一 这是一本关于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发展的书。萌生撰写这本书的想法时,我们第一时间找到了行业中最前沿的公司,比如腾讯、蔚来、顺丰、贝壳等。我们期待,从对这些公司的采访中找寻中国企业数字化变革的脉络。不过,随着采访深入,我们意识到,这不只是一本关于企业的书,也是关于每一个普通人的书: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变化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 周富贵是中国1800万视障人士中的一员,他仅左眼有0.1的视力,每次打开电脑,都要把鼻尖贴到屏幕上,把屏幕上的内容放大5倍。身边大多数视障朋友都从事按摩行业,但他在按摩之外,还选择了另一条路——软件开发。他上网找视频学习,把屏幕放大,看清后暂停画面,把代码一行行抄下来,抄完再继续放,再停,再看,再抄。他要做一款给视障群体使用的App(应用程序),让朋友们也能通过手机参与各种娱乐活动。经过数月开发,他把视障用户常用的几类功能集合起来,做成了一个工具类应用,视障人士可以在上面听小说、查天气、逛视障者聚集的论坛。这个应用叫“掌中世界”。 2020年,周富贵拿到了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录取通知,正式成为一名信息无障碍工程师。“掌上世界”以及“保益”、“点明”等多款视障群体常用的工具软件,还得到了腾讯云提供的OCR(光学字符识别)能力的支持,对OCR 的总调用量已经接近200万次。每一次调用,都意味着帮助视障人士解决了一个生活场景中的难题,比如网购时提取商品详情图中的文字,识别网页上的图片按钮、验证码等信息。一个在北京的视障父亲,打开应用对着电视拍照后,了解了节目单的排列顺序和内容,顺利为孩子播放了《小猪佩奇》动画片。 陈艳是博世汽车电子苏州工厂的“表面贴装产线”资深目检员之一,负责检查由自动光学检查设备筛查出来的印刷电路板,查看所有焊接点是否都牢固、组件归位是否都正确,并借助放大镜甚至显微镜找到微小的瑕疵。每半年,她就要接受一次视力检查。2018年以前,一位目检员负责两条产线,每天三班倒。 2018年初,由于人工智能(AI)在图片识别领域已经非常成熟,博世苏州工厂成立了一个项目组,决定用人工智能算法来提高自动光学检查的效率。小组成员包括: AI 产品经理、AI项目经理、模型开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以及目检员陈艳。陈艳在完成日常工作外,还要对人工智能模型用到的数据进行分类,也就是“打标签”。由于第一次尝试人工智能,团队没有预计到,表面贴装印刷电路板的图片精细程度比普通的图像识别应用精密得多,陈艳会同产线的焊接制程专家和人工智能专家反复探讨和制定“打标签”的标准,图片精细程度每次都提高一个等级。7 种产品部件、超过47 万份图片和文本,都是她一份一份录入AI 模型的。这个项目产生的AI模型最终以陈艳的名字命名:YANZ。 现在,陈艳日常超过80% 的工作内容都与人工智能有关,重复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是她的工作重点。她说:“我也曾经担心大家说的机器人会取代我们普通操作工的工作,但没想到现在我的工作是训练机器人。” 平均每分钟,中国会有几十个婴儿出生,每位母亲都要纠结一个问题:顺产,还是剖宫产?第四范式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他们开发了一个名为AutoML 的产品,只要把孕妇体检的指标数据以表格形式输入机器,很快就可以预测出新生儿的体重,帮助医生做判断。对新生儿体重的预测在三年前已经可以做到误差在0.2千克以内的精确度。妇产科的医生有了这个助手,减少了很多纠结的压力。 第四范式的创始人戴文渊说,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没有太多人工智能基础,不会写代码,可能只会操作Excel表格,但可以通过基本的学习来使用人工智能,“我认为这代表我们真的改变了世界”。 二 上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感到温暖,更让我们意识到,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的应用、数字化的转型,并不是悄悄地在写字楼内、工厂里、车间里、云端潜行,也不只是冷冰冰地在程序员与工程师的电脑中、Excel表里、应用程序中跳跃,而是实实在在地呈现在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个人生活的每个场景里,让经济运转更高效,让人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 这恰好是当前中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企业向中高端转型、个人寻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过程中,绕不开的选择。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 为什么要加快?因为传统的更为依赖外延扩张的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持续。这在宏观上表现为,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负债率越来越高;在微观上表现为,很多企业不是为顾客生产,而是为库存生产。只有“两个加快”合在一起,让数字化在中国未来的5 年到15 年,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让数字时代真正来临,才能改变现存的问题,激活新的循环,创造新的可能。 可是,有关数字化和产业互联网的理论、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名词,也有无数解释,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呢? 我们想,所谓行胜于言,答案一定在实践之中。所以,我们用100% 实地采访的方式,从中国成功的数字化转型案例(包括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中,挑出最具代表性和借鉴性的一部分,全景式地为你呈现。 在几十个案例中,我们几乎都采访到了最主要的数字化推手,比如:腾讯云与智慧产业群(CSIG),采访的是CEO(首席执行官)汤道生;蔚来,采访的是李斌;完美日记(广州逸仙电商有限公司旗下品牌),采访的是总裁陈宇文(他在接受采访几个月后辞职,再创业),他是三个联合创始人之一;奈雪的茶,采访的是彭心;树根互联,采访的是贺东东;贝壳找房网,采访的是彭永东,采访时他是CEO,在董事长左晖不幸去世后,接任董事长。 在一本书里,汇聚如此多的案例,覆盖如此多的行业,而且全部基于第一手采访和权威访问,至少到目前,这应该是唯一的一本。 我们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多的时间,克服各种困难,一定要到现场采访当事人? 因为我们把自己定义为“受托者”。有很多人,比如企业里的、政府里的、民生服务机构里的,他们想了解数字化转型究竟是什么、产业互联网究竟如何展开,但不可能有时间、精力一个一个地去看、去问。我们相当于受他们之托,替他们去看,替他们去问,然后整理成文,加以总结提炼,供他们参考。 ◎这是一本关于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发展的书。通过到实地调研,挖掘有代表性的超过20个企业案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深度挖掘从理念到实践的数字化方案,有助于从企业到政府、社会,更深入地了解数字化,以及数字中国的发展与未来。 ◎这本书不仅关乎企业发展,而且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变化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的应用、数字化的转型,并不是悄悄地在写字楼内、工厂里、车间里、云端潜行,也不只是冷冰冰地在程序员与工程师的电脑中、Excel 表里、应用程序中跳跃,而是实实在在地呈现在经济运行的每个环节、个人生活的每个场景里,让经济运转更高效,让人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 ◎用实地采访的方式,全景式呈现成功的数字化转型案例(包括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