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42.90
折扣购买: 孩子的内驱力:写给父母的沟通心理学
ISBN: 9787300313658
郑正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P.E.T.父母效能训练GTI认证讲师,从业中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十余年来陆续从事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写作、咨询和培训工作。 正文老师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成长有着浓厚的兴趣,曾合译《儿童与发展》,系统地接受现代精神分析自体取向长程培训,长期进行动力性个人体验,并按“闻思修”之道进行理论思考和生活实践。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 的人 近几年,人们喜欢用一 个出圈的人类学术语“内卷” (involution)来形容教育。“ 内卷”最早是人类学家研究 印尼爪哇岛水稻生产、中国 长三角小农经济时使用的一 个概念,指在有限的土地上 通过不断投入时间、精耕细 作以求获得总量增长的现象 。这种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 后,投入再多,产出的增长 幅度也很小,甚至开始衰减 ,这就是经济学上说的边际 效益递减。 教育内卷化,指让孩子 通过超前学习、延长学习时 间、增加刷题训练的模式来 提高成绩,在一定限度内成 绩或许有所提高,但由于人 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 因此在达到极限以后,就算 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也 不会得到明显的好结果,甚 至有害无益。 教育内卷化带来的风险 教育内卷化给社会带来 了“剧场效应”。少数父母为 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提 前学、超前学。其他父母为 了让孩子也能跟上便纷纷效 仿这种方式——你让孩子刷 一份卷子,我让孩子刷两份 卷子。当越来越多的人这么 做的时候,不跟着这么做的 人则显得相对落后或不正常 。最后情况可能会愈演愈烈 ,所有孩子上课和练习的时 间都在不断延长,哪怕已经 掌握的知识也进行大量过度 练习。从短期看,这的确能 在某种程度上维持和提高孩 子的学习成绩;但从长远看 ,需要警惕孩子身心成长可 能会面临的一些隐形风险。 第一,学习时间不断延 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 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近些年来,父母热衷于 为孩子报各类课外班的情况 有增无减。中国儿童中心发 布的2019年《中国儿童发 展报告》显示,在儿童校外 生活中,普遍存在上课外班 的现象。从课外班参与比例 看,儿童参与学科辅导的占 比最高,哪怕是在周一到周 五的上学日,比例仍高达66 .5%;其他依次为文艺特 长(58.2%)、体育特长(53 .9%)、科技兴趣(35.7% ),周末也呈现类似的趋势 。从课外班参与目的来看, 儿童参与课外班的最主要目 的仍然是学习、成绩和考试 。 孩子把大量时间花在完 成学校作业和课外补充作业 上,是导致其睡眠时间不足 的主要原因。中共中央、国 务院在2007年发布《关于 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 体质的意见》,明确要求科 学规范学生作息制度,保证 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 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 时。而2021年教育部公布 的一项调查显示,38%的中 小学生就寝时间晚于规定要 求,67%的中小学生睡眠时 间不达标。 不仅睡眠时间缩短,孩 子进行休闲娱乐、自由玩耍 、社会实践的时间也被压缩 。如果只把孩子的发展过多 倚重和局限在学业本身,就 等于窄化了孩子人生的宽度 ,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全面健 康发展。 第二,父母容易突破边 界控制孩子,从而影响亲子 关系。 想必许多父母都深有体 会,只要不涉及学习就会母 慈子孝,一旦涉及学习就将 鸡飞狗跳。当看到周围的父 母都在“鸡娃”时,父母焦虑 的情绪很容易被带动起来。 为了缓解自身的焦虑,父母 往往忍不住采取一些行动, 比如唠叨孩子还不快读书去 、买一大堆的习题集逼着孩 子做、跟风给孩子报班…… 父母越想改变孩子,就越容 易演变成去强制、操控孩子 ,体现为跟孩子反复唠叨、 讲大道理、用奖惩的方式操 控孩子,以及威胁、恐吓甚 至打骂孩子。这些方式或许 暂时能让孩子表面屈服顺从 ,但孩子的内心往往是抵触 抗拒的,这也在孩子心里埋 下了想逃离父母的种子。 有些父母耗费大量精力 却未见孩子按其期待的方式 发展,从而导致父母心态崩 溃,把委屈、怨恨、不满撒 在孩子身上:“我为了你, 工作都不要了,整天想着让 你吃好穿好,你却这样对待 我……”这种情绪绑架的方 式不但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 心理压力,还会严重影响亲 子关系。 第三,父母催着孩子“卷 ",削弱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 孩子学习成绩稍有不如 意,父母就魂不守舍、茶饭 不思;孩子学习成绩稍有起 色,父母就兴奋不已、两眼 放光。这会让孩子觉得,自 己的学习成绩牵动着父母的 喜怒哀乐,从而渐渐产生一 种错觉:“书是给爸妈读的 。”难怪有初中生在运动会 上喊出了这样的口号:“我 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 妈妈快乐,全家快乐!”这 个口号当然是玩笑,但玩笑 中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学习本身是能让人获得 乐趣和成就感的,但现在则 更多地变成了一种让父母开 心、避免自己被惩罚的活动 。孩子不再是学习的主人, 而变成了学习的奴仆。还有 一些孩子,因被逼着完成过 多课外作业而体验不到学习 的乐趣和成就感,进而产生 厌学情绪,正所谓“饮鸩止 渴”。 孩子焕发生命力的模样 有些孩子在教育内卷化 中失去了对学习甚至对生活 的热情,彻底“躺平”;有些 孩子磨平了个性,就像是工 厂生产出来的标准件——特 点不鲜明,没有好奇心,被 修剪成规整的模样。这是我 们希望孩子变成的模样吗? 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希望孩 子成为怎样的人呢?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