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集/插图本名著名译丛书

培根随笔集/插图本名著名译丛书
作者: (英)培根|译者:曹明伦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9.80
折扣购买: 培根随笔集/插图本名著名译丛书
ISBN: 9787020131303

作者简介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出身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接*律师训练,成了律师,之后进入政界,1618年任大法官,获封男爵,1621年罢官乡居,5年后去世。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巨人中,培根被视作哲学史和科学**划时代的人物。他崇尚科学与知识,同时,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等领域也颇有建树。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广泛的人生问题,并以诗人的语言,写了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 《真理是一颗*光下的珍珠》是一本谈论政治、经济、**、爱情、婚姻、友谊、教育、伦理的随笔集。培根作为英国随笔文学的鼻祖,其随笔行文紧凑,文字隽永,警句迭出,兼具哲思与诗意,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佳书”之一。

内容简介

第6篇 论伪装与掩饰 掩饰仅为一种权宜之策或变通之智。因欲知何时 当吐真言或何时当动真格需要敏锐的头脑和坚毅的个 性,故较懦弱的一类政治家往往都善于掩饰伪装。 塔西佗*:“莉维亚兼有其夫的雄才大略和其子 的讳莫如深,即她的才略智谋来自奥古斯都,掩人耳 目的本事则来自提比略。”塔氏还记述道,穆奇阿努 斯劝韦斯帕芗起兵反维特里乌斯时曾说:“我们所要 面对的既非奥古斯都那种明察秋毫的慧眼,亦非提比 略那种藏而不露的谨慎。”此类智谋韬略和谨饬审慎 的确是不同的习性和才能,应当加以辨别区分;因为 一个人若是有洞察力,能判明何事当扬,何事当匿, 何事当半张半掩,且能看清这扬匿张掩该对何人并该 在何时(这实乃塔西佗所谓的安身治国之要术),那 掩饰伪装之习性于他就是一种不利的妨碍。但一个人 若是做不到明察秋毫,他通常就只能故作姿态,讳莫 如深;因在遇事不能守经达权或随机应变的情况下, *好是采取这种往往都万无一失的策略,这就好比目 力不济者须缓缓而行。无可否认,古往今来的豪杰行 事都光明磊落,都有诚实守信的名声;然而他们就像 训练有素的骏马,前进时能判断何时该停步,何时该 迂回;而在这种时候,即当他们认为某事非隐瞒不可 并真将其隐瞒之时,他们一般都能瞒过世人,因他们 坦荡诚实的名声早已远扬,这往往使他们的欺瞒几乎 不为人知。 自我掩饰有上中下三策:上策为不露声色,守口 如瓶,用此策者可使自己不显破绽,不被看穿;中策 为施放烟幕,欲盖故张,用此策者可故意露一些迹象 以隐其真;下策则为弄虚作假,乔装打扮,用此策者 常煞费苦心地把自己伪装成另一类人。 说到上策,守口如瓶实乃听忏悔的神父之美德; 嘴紧的神父无疑会听到许多忏悔,因为谁肯向多嘴的 人敞开心扉呢?但某人若被认为嘴严,他就会吸引人 来向他倾诉,正如室内的热空气会吸引屋外的冷空气 一样;而这种倾诉就像忏悔,只会使倾诉者心灵释然 ,不会被世人加以利用,所以嘴严者常能以这种方式 探悉到诸多情况,尽管世人多乐于宣泄积愫而不是吐 露隐私。简而言之,能守口如瓶方有权知道他人的秘 、密。另外(实话实说),袒露总是举措失当,无论 是敞露心胸还是**身子;而行为举止若不肆意张扬 ,人便可平添几分尊严。至于那些爱高谈阔论的饶舌 之徒,他们大凡都既好虚荣又好轻信,因凡爱谈己之 所知者往往也会谈论其所不知。故此请记住这句话: 守口如瓶既是策略又是品行。而且在这一点上,人的 面容*好别越俎代庖司舌头之职,盖面部表情泄心中 秘密乃一可出卖其主人的致命弱点,它在极大程度上 比语言*引人注意并*使人深信不疑。 说到中策,也就是施放烟幕,此策常不可避免地 用在有秘密要保守的时候;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欲不 泄密者必须是个善施放烟幕者。因世人太狡诈,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