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乡村振兴的社会公共资源新型网络化城乡共享机制研究

面向乡村振兴的社会公共资源新型网络化城乡共享机制研究
作者: 李盛竹
出版社: 光明日报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90
折扣购买: 面向乡村振兴的社会公共资源新型网络化城乡共享机制研究
ISBN: 9787519472214

作者简介

李盛竹,管理学博士,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2015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McMaster University)访问学者,重庆邮电大学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四川省科技厅、重庆市社科联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宏观经济研究院特聘专家,重庆高等教育学会电商专委会理事。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各类省部级项目30余项,完成政府、相关部委局和企事业单位委托咨询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重庆市发展研究三等奖1项。现从事ICT企业战略、数字经济及技术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应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对此,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方面的振兴,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补齐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大短板。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优先任务和战略基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本目标是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制度保障是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本著作可供从事乡村振兴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借鉴,应用于设计面向乡村振兴的社会公共资源新型网络化城乡共享机制,构建跨组织、跨领域、跨地区、跨层级的社会公共资源城乡共享交融与协同机制等;也可供相关政府部门作决策参考,应用于设计面向乡村振兴的社会公共资源网络化城乡共享激励政策,指导政策部门制定乡村振兴政策与社会公共资源政策,通过政策杠杆充分发挥社会公共资源网络共享功能,有效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速乡村振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