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原售价: 32.80
折扣价: 23.90
折扣购买: 大唐的四张面孔之一代女皇
ISBN: 9787518004409
丁敏翔,笔名东江月明,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得历史人类学专业硕士学位,长于写作,嗜读历史。曾多次参与历史类书籍的撰写,如《希利尔讲世界史》等。
“妻管严”也可以是明君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8年),扫平天下,开创 了贞观盛世的一代明君,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 病逝,庙号为太宗。他的第九个儿子,也是他与长孙 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嫡子李治,继位登基称帝,史称唐 高宗。 谈及唐朝历史上几位伟大的皇帝,首先映入人们 脑海中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女皇武则天以及后 来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确,这三位帝王将唐朝带入了 盛世,犹如三股强大的推力,让历史中的唐朝展露了 最辉煌的篇章。然而,对于李治这个处于尴尬位置的 皇帝,历史却时常给予他一些或偏颇或吝啬的批评与 赞誉。 先不论李治本身的才华与政治头脑如何,单是在 父亲李世民丰功伟绩的映衬下,他的政绩就注定了难 以超越前人。更何况,在李治身边辅佐的,还有一个 不世出的政治天才武则天。也许正是夹杂在李世民与 武则天这两位盛世君主的中间,才让才能相对不及的 李治显得更加平凡。更有甚者,在男尊女卑观念的驱 使下,后人对女皇帝武则天给予了“大逆不道”的评 价,也就连带着对武则天的丈夫李治进行了不公的评 论。 其实,对于女皇武则天,唐人还是给予了公允的 赞许和评价。然而,随着国家的政权在历史的推动下 再次回到男人的手中,五代十国后的史料多记录了对 武则天执政的诋毁,李治当然也难逃嘲贬。唐高宗李 治也因为封武则天为皇后而被后人戴上了“昏懦”的 帽子。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真实的李治又是 怎样一个君主呢?果真如后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昏 君吗?其实,如何看待李治,关键在于如何给皇帝的 功绩做一个正确的评判和归纳。固然,一个开辟江山 的君王往往能够受到后人更多的推崇,因为江山的打 拼需要极大的智慧与才干。不过也有“打江山容易守 江山难”的说法,可见,如何将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 很好地守护和巩固,也是一名君王显示其才能的主要 渠道。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唐高祖为大唐王朝开辟了 一片天地,在他死后,稳固江山的重任就落到了唐高 宗李治的身上。在后人眼里,李治所要完成的事情看 似简单,然而,所谓的“守成”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 能完成的。这除了要求君王自身的人品素质修养极高 之外,还要求君王对于治理国家有着一定的才能和手 段。而这两点重要的因素,李治都具备了。 李治没有其父李世民的野心勃勃,也没有其妻武 则天的雄心壮志,他有的只是一颗忠善淡泊的宁和之 心,如此安于现状的心态也让李治拥有了与他的父亲 和妻子不同的胸怀。换句话说,正是李治宽广的胸怀 让他成为了“安守”大业最为适合的人选。其实李治 宽阔的胸襟从他刚继位不久就已经初见端倪。 在他刚当上皇帝的第八个月,也正值安葬驾崩的 父亲之时,河东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5000余人死 于此次灾难。当年也正值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繁的时 期,旱地久旱而不雨,水涝灾害也久不停息。面对国 家和百姓遭受如此深重的灾难,李治并没有选择退缩 ,而是承担起了一个帝王应有的责任。李治言:“朕 初登大位,因政教不明,遂使晋州之地屡屡发生地震 ,这都是由朕赏罚失中、政道乖方所致。卿等宜各进 封事,极言得失,以匡不逮。”可见,唐太宗李治本 是一个心系百姓的仁君。 开阔的心胸给了李治一个优秀君王面对困难应有 的姿态和作为,而父亲李世民带给他的正面影响也为 李治在治国方面积累了经验。直言进谏是唐太宗李世 民在位时所营造的治国风气,对于此,李治深感在心 ,他继承皇位后,仍然将父亲留下的传统进行了下去 ,朝廷上下面折直谏蔚然成风。不光是纳谏,在举贤 方面,李治的重视程度也不亚于其父李世民。李治登 基不久后就发布了第一道求贤诏令,对于久隐的有才 之士给予厚重的礼遇,甚至下了很大工夫要请绝意仕 途的百岁名医孙思邈出山。 举贤纳谏是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获得声望的途径之 一,而对平民百姓真正切实的关怀则是他深得民心的 最重要作为。更重要的是,李治不仅对自身严加要求 ,奉守克己为民的思想,而且他如此的言行对群臣的 影响和要求也更为深远。相比于历史上君王施善于民 众的“作秀”之举,李治对百姓的关心来得更为实际 ,也因此更得百姓的拥护。 例如,总章二年七月(公元669年),四川遭遇 了罕见的大旱,百姓流离失所,得知此事后,李治迅 速派遣官员前去安抚救助。面对灾害给予百姓的压力 ,李治切实的施善之举多不胜数,可谓一心为民。而 李治的聪明之处在于,用自身的行为给满朝文武起到 了良好的示范,最终使人民得到了实惠。 李治自身的德行当然离不开他深厚的学识,他在 学习上的勤奋是显而易见的,他的书法作品炉火纯青 ,其碑文拓本早已是后人临摹学习的对象。炼制长生 不老丹药一直是历史上诸多帝王心中强烈的愿望,李 治也不例外。不过相较于那些痴迷于灵丹妙药而一味 迷信的帝王,李治则更加理智,而他的理智也正源于 他深厚的学识。相传唐太宗就曾让一位自称懂得长生 不老术的人炼制丹药,而最终却不得成功。唐高宗李 治即位后,这位炼丹人再次声称自己能炼丹。让他意 想不到的是,李治却对其进行了严加驳斥,并且认为 长生不老本是假说。 李治还是一位勤勉的皇帝,他曾经这样表达过自 己对待朝政之事的态度:“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 犹恐拥滞众务。”李世民自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 )十月起就开始实行三日一临朝的制度。而李治继位 后则要求实行一日一朝,直到显庆二年(公元657年 )五月,才有大臣称国泰民安无须每日临朝,李治这 才将一日一朝的制度改为隔日临朝。由此可见,在勤 于政事这方面,就连留名千古的李世民也难以与李治 相比。 李治勤勉的治国之心给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 了不小的影响。单从有记载的人口上来看,贞观二十 二年(公元648年)全国上下共有人口360万余户,而 到了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则增至380万户。事实 上,官方记录的人口数量远远低于实际的人口数量。 经济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一套全面系统的法律行政体系 ,而这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也是在李治的带领下逐渐完 成的。其中,《永徽律令》经过全面的制定与修改, 已经成为当时唐代影响最大的法典之一,而稍后的《 唐律疏义》也是唐代刑法的典范。 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文化教育的质量 。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对科举制度也进行了一系 列的改革。实际上,李治对科举制度的变革目的并不 在于颠覆和更换朝内的政治力量,而在于对科举制度 本身的一大变革和完善。科举制在唐太宗时期的考试 科目仅有法律和书法,而唐高宗李治则又新增了一门 数学。李治还将科举考试的“明经”和“进士”做了 明确的划分,并且首次举行了殿试,是国家选拔高端 人才的重大改革。 李治在位时期的作为还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边 陲的安定上。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东突厥余部 头领车鼻可汗被唐将军高侃所擒,唐高宗因采取羁縻 政策,故将其释放,并封为左武卫将军。第二年,西 突厥再次叛乱,且势头猛进,李治为平定此次叛乱, 派出了强大的兵力,8万大军前往阿史那贺鲁征战。 由于西突厥兵力的强大,唐军起先并无优胜,甚至一 度大败。直至永徽七年(公元656年),唐军才大获 全胜,一举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东西突厥平定后, 李治分别在其领地范围内设立了都督府,将原本统一 的部落分而治之,分散了突厥势力,以此防治突厥势 力的集结和再度叛乱。 除了对突厥的进犯进行干预和整治之外,李治面 临的外患还有来自朝鲜半岛三个小国家的侵扰,它们 分别是高丽、新罗和百济。除了新罗与大唐交好之外 ,高丽视大唐为敌人,而百济也在敌对与和平之间徘 徊。由于高丽的支持,百济还时常对新罗进行侵犯, 为了抵御外侵,新罗不得不求救于大唐。李治遂命唐 军将百济拿下,其后又一举将高丽吞并为大唐的领土 ,完成了其父亲李世民在位时未完成的政事和心愿。 唐高宗李治在位时间共有34年,前六年年号为永 徽,故将他在位的一段国泰民安时期称为“永徽之治 ”,全国上下颇有贞观遗风之象。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如果说李世民的开天辟地之功和武则天的推陈出新 之才都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唐高宗李治对于国家的维 护和稳定也是历史所趋。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李治 的种种安定之举,那么就没有后来的武则天,也就没 有高度发达的大唐盛世。可见,无论从哪个方面讲, 李治的统治都继承和发展了贞观之治,巩固了其父李 世民的功绩,为唐朝走向巅峰与辉煌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 P3-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