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4.70
折扣购买: “全相平话五种”讲史意象叙事研究
ISBN: 9787550643024
牛晓岑,男,辽宁鞍山人,上海交通大学文学博士,师从许建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等多 个科研项目,独自承担《剑侠传》《世说新语补》,参与《弇州山人四部稿》《明抄本弇州山人续稿》《皇明名臣琬琰录》等古籍的点校整理工作。在《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 文多篇,参与编写《娄东文化精髓》等著作多部。
第一节意象与材料 一、 意象概论 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要明确文学叙事中的“意象”概念,须正本清源,从其本义出发,并逐步拓展理论视野,横向观照广阔的文化场域,纵向观照概念的历时演变,进而明确“意象”概念的方方面面,并在叙事研究视域内,对其形成明确认知。 “意象”一词,由“意”和“象”两部分组成,这便构成了其本义的两大元素。首先,“意”的字义指向人的意志。《说文解字》云:“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汉]许慎撰:《说文解字(附检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17页。又云:“志,意也。从心,之声。”[汉]许慎撰:《说文解字(附检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17页。《说文》中“意”“志”义同,指心中之事,且要借助语言表达出来,为人所察知。《玉篇》则云:“意,思也。”[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页。《增韵》称:“意,心所向也。”[宋]毛晃增注:《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3页。从这些字义解释看,人借由语言表达出来,为他人觉察和知晓的心声、心事、思想、志向是“意”字的主要含义。发自内心,向外表达,被人感知的内心所想即为“意”。其次,“象”是形象的意思。“象”字本义为动物名,由此而有了引申义。《说文解字注》云:“按,古书多假象为‘像’。人部曰:‘像者,似也。似者,像也。’像从人,象声。许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作‘像’,而今本皆从省作‘象’。”⑤[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801页。又云:“《韩非》曰:‘人希见生象,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⑤李善云:“象,形象也。”(南朝梁)萧统辑,(唐)李善注:《宋尤袤刻本文选》(第5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象”字即“像”字之省,指万物的形象。基于此观照“意象”一词,被人感知的心中所想和万物形象即是组成其含义的两大部分。 结合两大组成部分的含义看,“意象”是内在思想活动与外在事物形象融合之产物。《辞海》如此定义“意象”一词:“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夏征农:《辞海》缩印本(音序)4,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41页。由此可知,“意象”一词中,“象”的字义为其中心义,“意”的含义起到修饰作用。“意象”是一种形象,只是这个形象有其特殊性,能寄寓人内心活动。人的内在主观心理活动投射于外在事物形象上,形成的有丰富含义的新形象即是“意象”。而且结合“意”“象”二字含义去理解,“意象”作为一种形象,它融合的“心意”是可以被他人觉察感知的,可见“意象”成了一种寄寓并传达心意的、具有中介作用的形象,它将主观表达和客观接受关联在一起。 “意象”作为一种形象由来已久,人们不断用它来传达内心意志,使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象。 首先,起源最早的是“意象”思维。人们以主观视角观察世界,以主观思想认知客观万物的思维模式是很容易产生的。叔本华即有“世界是我的表象”的唯意志论哲学思想[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25页。,在对世界客观存在的认知过程中,人的主观意志一直发挥重要作用。人感知并描述的客观世界已无法保持客观,其中已融合了人的主观认识。主观认识融合于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意象”就有了产生的基础。随着认知的深入,主观意志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愈发紧密。对此,费肖尔和立普斯等西方学者提出了“移情说”理论,即人有向外在事物转移自身内在情意的思维习惯,人们认识、理解、欣赏外在事物也是在转移内在情意之后才可能达成的参见[德]里普斯著,朱光潜译:《论移情作用》,马奇主编:《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47页。。亦如中国学者所言之“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梁]刘勰:《文心雕龙》卷十《物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2页。。人们对于这种“移情”作用具有一种喜欢或者依赖之情。“这种向我们周围的对象灌注生命的活动之所以可能发生,正是因为我们生性喜欢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把我们自身的感觉、情感和生命移置到对象中去,从而使对象更接近我们,使对象显得更加亲切和容易理解。”岳介先:《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江淮论坛》1994年第4期,第26页。如此,融合了主观情感意志的客观事物,其形象也就成为“意象”。可见,即使“意象”一词没有诞生,“意象”思维也早已存在。 以新的视角解读元刊全相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