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沈阳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29.00
折扣购买: 奉天之路/老沈阳书系
ISBN: 9787544198394
地坛街 沈阳市大东区滂江街东部有一条地坛街,北起珠林 路,南至善邻路,虽然只有两公里长,也不是城市的主要 干道,但它接近四百年的历史是一般街路难以望其项背 的。 地坛街是由此地原有地坛而得名。皇太极在获得元朝 的传国玉玺后,在1636年谦辞三次,继而接受诸王大臣恭 上尊号受拥立为皇帝,改元“崇德”,定都盛京。按照中 原汉制“天子之礼”,皇太极建造了天坛、地坛,并祭祀 天地,昭告天下。当年的地坛就在盛京内治门外即小东门 外东三里。顺治人关后,虽然盛京保留了陪都建制,但是 除了乾隆年间对地坛的修葺之外,这里一直都很破败。直 到清朝结束,地坛彻底消失。这条街在民国初年由附近新 开河上的兴民桥而得名为兴民大街,直到1989年才叫作地 坛街。地坛街30号,是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纪念馆, 是侵华日军二战期间在沈阳设立的专门关押太平洋战场盟 军战俘的地方,当时叫作奉天俘虏收容所。1942年11月11 日到1945年8月15日,这里先后关押过美国、英国、荷 兰、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盟军战俘2000多名。新 中国成立后,这里用作居民用房和锅炉用房,直到2007年 复建为纪念馆。地坛旧址消失了,战俘营旧址还在,它们 都能够证明地坛街历尽沧桑,也能够提醒人们勿忘历史。 沈阳的地坛从地面上消失之时,沈阳叫“奉天”;沈 阳的地坛从地面上诞生之时,奉天叫“盛京”。据《盛京 通志》记载,内治门外东三里,建“方泽”(地坛)。地 坛分为两层,方形,每层递加墁砌,上层六丈见方,下层 八丈见方,四周蓄水。地坛东西南北各有一门,北门为正 门。皇太极令人修建的地坛,其实是仿照始建于明嘉靖九 年,即公元1530年的北京地坛,其内核是汉族传统祭天祭 地的礼制。按文献记载,地坛要建造在城池北郊,坛的制 式为“方丘”,又称“方泽”,而天坛的制式是“圜 丘”,二者合起来是“天圆地方”。皇帝在天坛祭天的日 子是“冬至”那天,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之一,而地坛的祭 祀活动要在“夏至”当天举行。现在要想亲睹地坛的风 景,可以去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甲2号的地坛公 园。 沈阳的地坛由于已经不存,所以名声不显,但说起地 坛街上的“奉天俘虏收容所”,那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甚 至世界闻名的一个名字。1942年,在菲律宾执掌西太平洋 美军主力的麦克阿瑟将军在日军的猛攻之下节节败退,被 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保护性召回。临走之前,他把指挥权 交给了其西点军校的学弟,也是他的副手——温莱特中 将,并撂下一句狠话:“我还会再回来的!” 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现在的名字是“沈阳 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二战时期被称作“奉天俘 虏收容所”。它是日军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中心战俘营,专 门用来关押和奴役从东南亚战场俘虏的盟军战俘。从资料 上看,这里曾关押过将军以上级军官76人,其中包括美国 的温莱特中将、爱德华·金少将和摩尔少将,英国的帕西 瓦尔中将、希斯中将,荷兰的普鲁顿中将、巴克中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