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月

海底捞月
作者: 肖建国
出版社: 海天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2.80
折扣购买: 海底捞月
ISBN: 9787550732124

作者简介

肖建国,生于1952年,曾是出版人,现为写作者。任职时一心出版好书,带领湖南文艺出版社、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好书无数。退休后专职写作,乐于述说乡土故园,情思如流,娓娓道来。《海底捞月》是其新近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文字优美且韵味悠长,再现湘南的诗意与纯净,也见命运的苦难与波折。

内容简介

河上有渡船来往,船上载着三五个或七八个旅客,有的站着,有的倚船帮而坐,有的就坐在自己架在箩筐担子上的扁担上。老艄公(不知为什么,艄公都是老人)精赤上身,腰里扎一条大帕,撑着竹篙沿船侧一步一步地从船头撑到船尾。渡船到岸,老艄公会突然“ ——”的高喊一声。他为什么会这样高喊一声呢?是表达到岸了的喜悦罢! 河里还有好多机帆船、小舢板。机帆船上载着高高的货物,风帆张开饱满的肚子,突突突地吼叫着,跑得飞快。小舢板是打鱼船。打鱼人(多半是中年汉子)也是精赤上身,待船到了河中央,停住,把渔网披挂在左肩上,略一沉腰,双手一扬,渔网就在半空中张开一个圆满的弧形,啪一声罩进了水里。打鱼人双手攥住网头绳子,一把紧一把地收扯上来。不一阵,渔网被收拢来甩在了船板上,打鱼人低头一层一层地揭着网绦。 细风拂过,细姥婢听到了网绦上的铅砣撞得船板叮叮响,看到了鱼鳞刺眼地闪着白光。常常地,河面上有木排或竹排漂过。那木排或竹排上有年轻后生闲闲地慢慢地前后走动。排上面架着竹篙,晾晒的衣裤随风飘荡。船行得很慢,似动非动,可是转眼间就漂到了远处的灰雾中, 只看到一痕浅色的影子。细姥婢突然有点眼神迷离,她努力想去想象远方的人是如何过日子的。 每逢初一、十五,细姥婢就要跟随母亲去北门外九老峰下的水王庙给菩萨烧一炷香。水王庙建在一处石坡上,上去得走左侧的一条石径。水王庙不大,也很旧了,但很雅致,香火很旺。 进门就是神殿,水王菩萨光起脑壳、眯眼笑着端坐在神台上,双手合抱一个小木牌,上书“风调雨顺”。据说水王菩萨是水龙王变的和尚, 这一带要风调雨顺全靠他庇佑。水王菩萨左右有四尊更大的菩萨,鼓眼突睛,手执兵器,十分的威严。神殿两边各有一个侧殿,排列着十几尊小菩萨,有泥塑的,也有木雕的。忠良婆都能说出他们的名字,但细姥婢一个也记不住。好像也没有好大兴头,每次母亲叫她磕头就磕头,上香就上香。说声归去了,赶紧就抬起了右脚。每次进出水王庙,母亲就教她,出入庙门,女人要先走右脚。细姥婢记住了。 她经常也会去义公祠、普济寺、土地庙、文庙,也去过寨脚下、教场坪、射马岭、猫仔丛。寨脚下曾在好多年前驻扎过土匪。教场坪是清朝年间修建起来的,作练兵用。射马岭是古时候将士跑马射箭的地方, 是一块大坪。猫仔丛在丰和墟过去还有里把路的地方,是一座黄土山包, 山上不长树,满地尽是灌木刺伙。那里是刑场,有人犯了死罪,就被拖到那里去砍脑壳。那些地方只有细伢子们经常去,以显示他们的胆量。细姥婢也去,是因为那些地方长满了野菜:车前草、鱼腥草、蕌头、石蒜、野葱、马齿苋、地菜子。青青翠翠,遍地都是。她扯了野菜回去喂兔子,有时人也吃。拌地菜子做出来的荞麦糍粑就好香。 1.一部湘南百姓生活史,再现湘南的诗意与纯净,也见命运的苦难与波折。 2.书写70年湘南往事,再现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命运流离。 3.重回民间叙事传统,歌颂朴素动人的民间生活理想。 4.在这本书里,我们能读到民间世界永恒的辛酸与悲伤,也能读到不被磨灭的坚韧与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