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济民与湖湘文化

传道济民与湖湘文化
作者: 夏剑钦
出版社: 湖南教育
原售价: 70.00
折扣价: 38.50
折扣购买: 传道济民与湖湘文化
ISBN: 9787553980676

作者简介

夏剑钦,1945年12月生,湖南浏阳人。198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岳麓书社社长、编审。曾主编《十三经今注今译》,任《魏源全集》执行主编,参与校点和修订《船山全书》,退休后参与编纂《湖湘文库》,任编委会副主任。著有《浏阳方言研究》《通假字小字典》《卓越的思想家王夫之》《魏源传》《船山简明读本》《心仪集》等,曾笺注《刘善涵集》。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两宋时期的岳麓书院 一 岳麓书院的创立和繁荣 长江流域洞庭湖之南的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的沃土,是湖南人生存、繁衍并不断创造人类文明的“鱼米之乡”。湘江之畔、岳麓山下的长沙城,自春秋战国时即已成为重镇;秦设长沙郡,汉置长沙国,此后历代王朝的州、郡、府、省建制,它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灿烂文物和自汉唐以来的名胜古迹,都反映了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 湖南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被流放并悲壮殉国的地方。屈原怀沙自沉汨罗江百余年后,西汉著名的思想家贾谊也被贬谪到湖南任长沙王太傅,湖南因此被称为“屈贾伤心之地”。屈、贾二人在湖南创作的一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文赋,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操和忧患意识,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着湖南人,并成为湖南人取之不尽的精神文化资源。迄至隋唐,这些精神文化资源同外来的佛教文化融合,促进了湖南文学艺术的极大发展,如本土名家刘蜕、李群玉、胡曾、释齐已、欧阳询、释怀素的出现,省外籍众多文学家如李白、杜甫、柳宗元、刘长卿、刘禹锡、李翱、元结等在湖南的活动和创作,这些都为湖南的文化和教育在宋代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王朝在公元960年建立后开始着力经营南方,使中国政治、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湖南的经济、文化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湖南人周敦颐以及外来学者杨时、胡安国、胡宏、张械等兴办书院,讲学传道,促成理学在湖南的兴起和迅速传播,开创了湖湘学派的先河,在全国形成了积极影响,更直接波及闽、蜀、赣等省。 被称为“南岳衡山之足”的岳麓山,与长沙城隔江屏立,自西晋以来就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名山胜地。山腰麓山寺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唐末五代僧人智璃“念唐末五季湖南偏僻,风化陵夷,习俗暴恶,思见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以居士类”。他还派人到京师购书,使士人“得屋以居,得书以读”,在岳麓山东麓办起了一所学校,后来“因袭增拓”而扩建成岳麓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976),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的朱洞采纳彭城刘整的建议,在智璃所办学校的基础上正式建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成为官府支持的地方学府。书院设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讲于堂、习于斋,从此开启了书院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教学古制。书院很快吸引了大批学员,仅五六年时间就“教化大洽,学者皆振振雅驯,行谊修好”,改变了过去“风化陵夷,习俗暴恶”的文化落后状况。 北宋咸平二年(999),李允则知潭州,视文教为为政之本,因见岳麓书院出现冷清局面,便决定从恢复和扩建岳麓书院开始,发展地方的文教事业。其时王禹偶作《潭州岳麓山书院记》,说李公“询问黄发,尽获故书;诱导青衿,肯构旧址。外敞门屋,中开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请辟水田,供春秋之释典”。这就说明,李允则除扩建书院、收集书院过去的书籍、建立藏书楼之外,还增建了祭祀“先师十哲”和“七十二贤”的祭殿,奠定了书院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后被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这在全国书院中是比较早的,很快被其他书院所仿效。这种规制在岳麓书院以后九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都基本相沿不变,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他还首辟水田,“供春秋之释典”,开创了书院的学田制度。书院后来又陆续增加“膏火田”“岁修田”等,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书院的收入逐年增加。学田是书院“三大事业”的经济基础,是书院经费的主要来源,也是书院能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朝廷为表彰岳麓书院的办学成绩,还按李允则的奏请,拨赐《释文》《史记》《玉篇》《唐韵》等经史书籍。这是岳麓书院首次得到朝廷的赐书,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王禹偶在《潭州岳麓山书院记》中说:“使里人有必葺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即老百姓都有了必须修葺书院的决心,学者们没有了穷乡僻壤文化落后之忧,湖湘地区已变成孔孟家乡的“洙泗”“邹鲁”了。 大中祥符五年(1012),湖南湘阴人周式任岳麓书院山长,这是见于岳麓书院史志的第一任山长。由于他“学行兼善,尤以行义著称”,所以慕名来书院求学的生徒由原定学额的六十余人激增至数百人。于是,周式请求太守刘师道扩建学舍,扩大院舍规模,以致风闻天下,引起了朝廷的关注。大中祥符八年,真宗皇帝赵恒亲自召见周式,授他为国子监主簿,留在宫中讲学。但周式坚辞不就,要求仍回岳麓掌教。真宗为他兴学岳麓的事业心所动,于是依他返湘,赠赐对衣鞍马、内府书籍,并亲笔题写了“岳麓书院”匾额以奖励。书院至今所存的明代刻石“岳麓书院”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皇帝召见山长,赐书颁额,这是极大的荣耀,遂使岳麓书院声名大振,成为宋初“天下四大书院”之首,岳麓书院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时期。 1. 作者为湖湘文化研究资深专家,《湖湘文库》编委会副主任 2. 相关文献首次全文注释,具有开创性和珍稀性。 3. 普及性湖湘文化读本。适合学校,政府事业单位,各阶段年龄人群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