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谈瀛洲:论想象与文学创作

海客谈瀛洲:论想象与文学创作
作者: 封文慧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80
折扣购买: 海客谈瀛洲:论想象与文学创作
ISBN: 9787218170527

作者简介

封文慧,现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已出版小说《故事之王》《奔跑的青春》。曾获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银鲸奖,有剧本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

内容简介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民诞生之初,面对的是全然陌生的世界。当某种客观事物进入人类视野时,人类通过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收集和积累有关这种事 物的信息,这些原始信息只有在得到分析、总结之后才能被记忆和应用,而任何形式的分析、总结都需要想象的帮助。举例来说,当一头牛 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可以看到牛的形象、听到牛的叫声、摸到牛的皮毛,但要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我们头脑中的“牛”,就需要我们运用想象,把世上所有在场或者不在场的牛都归结在“牛”的概念下,从而得出“在我面前的是一头牛”的结论。同样,要把已经获得的结论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也需要一些有效的转码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构成语言的语音、语义、字形、语法等基本要素,都是由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发明出来的,其中少不了想象的作用。反过来说,当我们看到“牛”这个 字时,就会唤起头脑中关于“牛”形象的想象,这种形象在不同的人那里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想到的是黄牛,有的人想到的是黑牛,但它们最终都指向生物学概念意义上的“牛”。显然,完成从文字到认识的转 换过程同样需要想象。综上所述,基于想象在整体思维过程中占据的这种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在人类所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想象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什么是想象”就成了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却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当我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其进行讨论时,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自然科学范畴内的想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思维方式,它关心的是想象从产生至消逝的自然过程,而不注重研究想象对人类行为和思想产生的作用。例如,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想象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其物质基础是生物体的生理系统之一:神经系统。人类通过神经系统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作出判断,并将控制信息发送到其他系统,产生反应和行为。神经系统作为生物体的信息处理中心,其基本单元是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元在结构上由细胞体和神经突触(树突和轴突)两大部分组成。当人受到外界刺激时,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 后神经元释放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促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突触电位,当突触电位达到一定阈值后,就会引发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着轴突向 下传递至轴突末端,引发神经递质的释放,将信息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于是就完成了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想象可以被细分为自我参照加工、心理场景构建、主观时间感知和情绪加工等几种具体的思维指令的综合,这些具体的思维指令的形成有其不同的脑机制,分别由分布在人类大脑中不同区域的神经元主导。综合来看,当前我们对于作为思维活动的想象在人类神经系统内的产生和作用过程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对微观领域内的神经细胞如何 运作,以及各个大脑分区如何相互配合产生想象思维等问题,还缺乏更加有效的研究路径,因此尚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与之相比,社会科学范畴内的想象则恰恰相反。它不关注想象产生背后的客观的、物质的作用机理,而关注想象在认知和实践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终试图从想象作用的结果出发,反过来推导其产生和发展过程,并以经验总结的方式得出结论。如果说自然科学所指的想象是客观唯一的,那么社会科学所指的想象便是主观多样的。即使是在同一个学科范畴内,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研究思路所得到的答案也不同。如果再考虑从头脑中的观念到语言表述过程中产生的细微差异,言之成理的观点就更是无穷无尽的了。举例来说,哲学领域内,想象是实现把在场的东西和不在场的东西、显现的东西和隐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的超越路径,回答的是有关“人—世界”的哲学追问。从古至今,哲学意义上对于想象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受当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各历史时期的哲学家们对想象进行了不同的阐释。这些看法各自有所偏重,但也各有其重要价值,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就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关于想象的哲学脉络图。另外,对于一些交叉学科而言,想象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相比纯粹的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对于想象的关注显得更加全面。在交叉学科里,作为思维活动的想象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客观唯一的也是主观多样的。但相对而言,交叉学科所给出的想象的定义,有其特殊的针对性,在适用范围上往往较为狭窄,讨论不再服务于广义 的普遍性思考,而是致力于解决某些边界明确的问题。其中,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心理学意义上的想象,指的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解构与组合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心理学通过运用观察、实验、个案研究、调查等方法,讨论想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也通过内省式的思考,分析想象在不同的精神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与社会科学相同,多角度的研究方向必然带来多角度的分析理论,心理学包括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 派、人本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等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对于想象的解观唯一的,那么社会科学所指的想象便是主观多样的。即使是在同一个学科范畴内,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研究思路所得到的答案也不同。如果再考虑从头脑中的观念到语言表述过程中产生的细微差异,言之成理的 观点就更是无穷无尽的了。举例来说,哲学领域内,想象是实现把在场 的东西和不在场的东西、显现的东西和隐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的超越路径,回答的是有关“人—世界”的哲学追问。从古至今,哲学意义上对于想象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受当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各历史时期的哲学家们对想象进行了不同的阐释。这些看法各自有所偏重,但也各有其重要价值,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就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关于想象的哲学脉络图。另外,对于一些交叉学科而言,想象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相比纯粹的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对于想象的关注显得更加全面。在交叉学科里,作为思维活动的想象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客观唯一的也是主观多样的。但相对而言,交叉学科所给出的想象的定义,有其特殊的针对性,在适用范围上往往较为狭窄,讨论不再服务于广义的普遍性思考,而是致力于解决某些边界明确的问题。其中,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心理学意义上的想象,指的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解构与组合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心理学通过运用观察、实验、个案研究、调查等方法,讨论想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也通过内省式的思考,分析想象在不同的精神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与社会科学相同,多角度的研究方向必然带来多角度的分析理论,心理学包括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等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对于想象的解释均有所不同。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想象的概念不仅涉及多个学科,而且其在每个学科内的定义也都尚在发展和完善中。要想从现有条件出发全方位地总结出想象的含义,几乎是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在从“想象与文学创作”这个论题出发,我们只需挑选一些相关的领域进行研究就足够了。因此,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在文学和哲学领域内想象的概念,试图通过梳理西方和中国关于想象的论述,厘清想象的概念流变,据此分析想象的三个不同层次,并论述各层次的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不同表现。综上,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罗列出想象研究在各领域内的基本特点,一方面是为了说明选取研究角度的过程和理由,另一方面是为了在展开具体讨论之前,建立一种全局意识,明确想象的概念远 比现有研究讨论涉及的范围要宏大得多,并且这一概念永远保持着一种不断发展的蓬勃生命力。 本书是一本探讨创作理念的文学作品。作者以想象为线索,深度探析了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当代作家进行文学创作,以及抵御当下关于文学创作的“危机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