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古籍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80
折扣购买: 齐如山回忆录(上下)/掌故丛书
ISBN: 9787554016589
齐如山(1875—1962),名宗康,在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研究等领域建树颇丰。1912年在北京经常为梅兰芳的表演及剧本提出修改意见。1916年以後的二十多年来,与李世戡等人协助梅兰芳创编新剧。梅兰芳几次出国演出,齐都协助策划,并随同出访日本与美国。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并建立国剧传习所,从事戏曲教育,收集、展览、研究戏曲文物。编辑出版了《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了许多珍贵戏曲史料。
第一章 家 世 我从前写过一篇自传,经“中央”文物供应社给印了 出来,即列在《齐如山随笔》一书的头一篇。友人们看 了,都夸奖说写得很有趣,都嘱我再往详细里写一写,尤 其当时的张秘书长晓峰先生,特别嘱我务必写出来,不得 已只好再写一次。要往详细里写,则比原写之文多添几个 方面,第一,得说说我的家世。因为一个人的家世,与他 个人的学识、行为、思想等等都有极大的关系,谚语中有 两句话说:“盐打哪么咸,醋打哪么酸?”这两句话,虽 然鄙俚,而确系实情。吾族乃于明朝永乐二年,由山西洪 洞县迁来,山东河南两省于该时由山西迁去者也不少,河 北一省尤多,大家都说是由大槐树底下迁去的。清朝末 年,有许多河北省的军官,重到山西,又寻找到了大槐树 之所在,系一破庙,盖当年迁民时,都在此处聚齐,再往 各处出发,所以众口一辞,日大槐树底下。民国后有许多 军官捐款,把该庙又重建了一次,足见中国人念旧不忘本 的心情之浓厚了。当年山西往河北省的移民,为什么有这 样多呢?这也无妨随带着说几句:元朝在河北省一带杀人 就很多,后来因为用他们自己的人拱卫京畿,河北省各处 就来了许多蒙古人居住。明朝初年徐达、常遇春二公,一 由山东北上,一由河南北上,把河南、山东的人杀了已经 不少,因为河北居民,以蒙古人为较多,故杀得更多,未 被杀的也都赶得跑到蒙古一带,于是河北省便空虚了,这 是移民的所由来。吾族在明朝初年,有三家富户,一家有 地一千余顷,一家八百余顷,一家六百余顷,三家共两千 五百余顷,现在一个稍富之村落,全村共有不过五十顷地 (水乡除外)。以此衡之,共有五十村之地,稍小之县,所 辖也不过五六十村,是彼时吾族之地,共有现在一全县之 多,此更足见彼时地面人烟稀少了。 吾族在明朝末叶之前,多是务农,讲究读书之家很 少。明朝末年,才有研究经史之人,因与本县孙文正公 (承宗)为至亲,所以也颇讲经济。到吾八世祖文登公,便 专与学者来往,九世祖林玉公(国琳)与河北省新城县王余 佑(五公山人)、蠡县李恕谷(垛)、博野县颜习斋(元)诸公 都是莫逆交,因想抗拒清朝,成立军事机构,故与窦大 东、二东兄弟(二东即戏中《连环套》之窦尔敦)诸人研究 御敌之策,当时还收复了雄县等三县。后因见清朝势力太 大,便知难而退,当时主持此事者,即先九世祖,虽未成 功,而遗留下了一种反清的情绪,故一直到光绪年间,吾 族总是有革命的遗传性。 自先八世祖便讲读书,然总未出有功名之人。彼时所 谓功名,总是指举人进士而言,到先高祖治鲁公(讳秉礼) 始请得一位大经学家(甘肃省人,偶忘其姓名),教授先曾 祖兄弟。此公尤长于三《礼》,每讲古礼,如明堂朝贺, 冠婚丧祭乡相见等礼,则必实地讲授.凡学生、下人、书 童、工人等等,都得参加,某人去宾,某人去主,都要各 就位次,如此讲法,则古礼便容易明了多矣。此种讲书的 作风,一直传到先严,尚未衰歇,到了我本身的学问,可 就差多了。先祖后成进士,乃阮文达公(元)之门生,先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