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5.24
折扣购买: 组织行为学
ISBN: 9787516431504
"苏慧文,管理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企业管理专业、MBA研究生导师。从事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战略及流程管理等教学和科研活动,近十多年来为国内不同行业近百家企业导入精细化运营管理模式、市场链流程再造、阿米巴模式,为数千家企业提供了管理培训,在咨询和方案“落地”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王水莲,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平台组织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讲组织行为学(MBA)、高级管理学等课程。出版《管理系统工程》《商业模式管理》《人才测评学》等学术著作和教材。"
\"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 一、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 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提高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学关注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尤其是在当下各行业产品供过于求的环境下,竞争越发激烈,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创新求变。众多的企业实践表明,创造性借鉴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创新路径。全球范围内,在各个经营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标杆,创新的效果也产生了足够大的示范效应和吸引力。引进、消化、吸收和改进成为国内很多企业创新的捷径,然而,将优秀的模板运用到自己的企业后,发生了大量的“水土不服”现象,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比如丰田的精益管理模式,被众多制造业企业引进和应用推广,但没有一家企业产生像丰田那样的效果。为什么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其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三个层面对卓越的绩效模式产生了哪些影响,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卓越的绩效模式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落地实施,组织行为学提供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在这方面大有作为,这也是当下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从个体层面来讲,个性、动机、态度、价值观、情感、能力、学习、知觉等前因变量如何影响个体行为,每个前因变量改善的途径、工具和方法有哪些?从群体层面来讲,群体的行为特征有哪些?这些特征在什么样的场景中产生,对群体绩效产生哪些影响?如何改变这些特征为群体绩效服务?从组织层面来讲,整体组织的行为特征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其生命周期中的每个阶段有哪些发展的“天花板”需要突破? 卓越的组织行为模式案例有哪些关键特征,突破的路径和措施有哪些?这些都是组织行为学关注和重点研究的领域。 二、组织行为学学科特性 从前述的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来看,有以下三个学科特性。 (一)跨学科性 组织行为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诸多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涉及的学科众多,具有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二)多层面性 组织行为学关注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关注的前因变量及测量工具都有很大的差异,面对的问题领域、研究的聚焦点也不同,但三个层面又是互相影响的。 (三)场景性 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同样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企业、两个团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个体、群体和组织,既有共性的行为特征,也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这些个性化特征构成了独特的场景。换句话说,就是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总结解决方案。 三、组织行为学学科框架 如上所述,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是由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的。组织行为学家斯蒂芬·罗宾斯提出,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主要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见图 1-4),对它们的研究为组织行为学奠定了基础,并使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研究组织行为学,可以让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本书通过对几大学科的详细分析,阐述了如何将组织行为学应用于现实管理中,让管理者通过对个体、团队和组织的整体行为研究,深入了解人们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和动机,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制订合理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