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诗鉴赏

现当代诗鉴赏
作者: 编者:韩经太|校注:张福贵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7.00
折扣购买: 现当代诗鉴赏
ISBN: 9787020173624

作者简介

张福贵,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鲁迅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等。著有《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文学史的命名与文学观的反思》等,论著被译成日文、英文、韩文、俄文在国外出版发表。

内容简介

胡适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后改名胡适。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八事,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1920年出版《尝试集》,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在追求新诗的诗体解放和理念建设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8年后历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代表诗作《一念》《蝴蝶》《梦与诗》等,主要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梦与诗〔1〕 都是平常经验,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梦中来,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感情,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注释 〔 1 〕原载《新青年》1921年1月1日第8卷第5号。 鉴赏 胡适之于中国新诗,代表着一种开创性意义,他的《尝试集》作为中国首部白话文诗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地位非凡。这首《梦与诗》是诗人1921年发表的一首白话新诗,全诗共三节,其中最后一节更为世人称道,缘于它映射了一种朦胧而明丽的爱的忧伤。由于诗歌最后两句,人们更容易将整首诗也带入爱情诗的解读之中。实际上,在这首诗发表之初,胡适在《自跋》中曾说道:“这是我的‘诗的经验主义’(Poeticempiricism)。简单一句话:做梦尚且要经验做底子,何况做诗?现在人的大毛病就在爱做没有经验做底子的诗。”这首《梦与诗》更符合其时胡适的新诗理念,正如他主张的文学“八事”:面对平常的经验和事物,诗人应该掌握一种营造诗歌意境的能力,强调经验对新诗创作的影响。其实,在诗人的创作视角来看,这是一首以诗论诗的新诗。其时,新诗正处于一种实验状态,它的前进的道路尚不明晰,胡适等白话新诗人也在实践中摸索着新诗的成长道路。诗歌的前两节直白地阐释“诗”与“梦”之间的关联,“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正是胡适对前两节中强调经验主义的诗意显现。现在看来,《梦与诗》的流传更得益于最后一节,无论人们出于怎样的理解,其诗句的短促有力、清丽柔美,字里行间引起情感共鸣的效果,或许比它本身的“论诗”意义更具有广泛接受性。 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任职于北京大学法科,成为杂志《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与编辑者之一,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诗文。1920年赴英国、法国深造。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34年因感染“回归热”病逝世。代表诗作《相隔一层纸》《教我如何不想她》《情歌》等,著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 教我如何不想她〔1〕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爱恋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九二○,九,四,伦敦 注释 〔 1 〕选自《新诗歌集》,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鉴赏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客居伦敦时创作的一首情诗,曾由赵元任谱曲成歌,在青年一代中广为传唱。刘半农作为中国白话新诗代表诗人之一,在新诗发展初期,以真切朴素的诗风,革新了诗歌的内容、语言和格律,推动了中国白话诗的发展进程。这首诗中使用“她”字作为第三人称是刘半农的首创,诗人爱慕和想念的“她”往往易被理解为一个具体的女子,全诗将坠入爱河中的青年对恋人绵长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但结合此诗的创作背景来看,“她”更象征着客居他国的诗人深深思念与眷恋的祖国。全诗韵律的优美和谐,源于其遵循格律且不乏新诗的自由。整首诗的语言简单自然,每节的第三句、尾句相同,每一小节都以“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直白抒情结束,循环往复,有一咏三叹之美。此诗重在以情动人,触景生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既含蓄自然又真切动人,极易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而在抒情意象的选择上,风吹云动、月光与海洋相互映衬、落花浮动、鱼儿潜游以及暮色中残霞如野火般的燃烧,增添了全诗的古典韵味,生发出漂泊之人去国怀乡时的孤单和对亲人、对祖国的深深思念之情。现在看来,这首情诗尽管在语言上还稍显稚嫩和浅白,但是在白话诗初创之时的确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一次有益的实践与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