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00
折扣购买: 中国现代作家印象记
ISBN: 9787547319390
王富仁(1941—2017),当代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史专家。山东高唐县人,1984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1980年代,王富仁先生以鲁迅研究蜚声中外,代表作《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是新时期的重要思想学术成果。2021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王富仁学术文集》9卷12册。
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鲁迅印象 关于鲁迅,可说的话很多,但我觉得有一句话最重要:他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骨骼。 一种文化也像一个人的肌体一样,需要肌肉,也需要骨骼。没有骨骼,肉越多,越撑不起它的全部架构,是一堆死的东西。中国现代许多作家都给中国现代文化添了肉,但撑起它的骨架的却几乎只有鲁迅一人。 胡适的文章是温和委婉的,从来不急不躁,重于说理,条理清晰;陈独秀的文章是激切决绝的,丁是丁,卯是卯,从不含混苟且;钱玄同的文章是热情洋溢的,汪洋恣肆,一泻如注……但不论他们的文章的个人风格如何,都还给人一种底气不足之感,若与鲁迅的文章比较一下,这种感觉便愈加明显。这只从文章的技巧上是讲不通的。我的解释是:胡适、陈独秀等人对中国新文化重视的还主要是它的“肉”,鲁迅则更重视它的“骨”。鲁迅好说一句话:骨子里还是依旧的。 什么是新文化的“肉”?就是那些有形的东西,那些说得清道得明的东西。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从科举制度中走出来,开始学习西洋的学问。这些学问都是新鲜的,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蛮有用处,两相对照,他们就看出中国古代的那套制度、那些学问、那些伦理道德的信条的弊病来。于是他们便开始提倡西学,什么科学民主了,什么进化论人性论了,什么婚姻自由妇女解放了,什么这种主义那种主义了。但所有这些,还只是西洋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些“肉”。而这些东西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没有有特定精神的人,这些东西是无法创造出来的。鲁迅重视的则是这种精神的东西,这种赖以撑起整个现代文化肌体的“骨骼”。他要摸索中国人的灵魂,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始终把这种精神性的东西放在首位。 这种精神是什么?我相信读过鲁迅作品的人都能感到,要说可就太难了。说出来的东西都能变成肉,变成人人可以自我标榜的东西。但这里有个标志,即只有肉而无骨则难以将一种文化充分展开。我们看到,只有到了鲁迅作品里,不论对旧文化的批判,还是对新文化的论述才得到了充分的展开。而在陈独秀、胡适的作品里,他们还都是一些可以背诵和记忆的理论和信条。鲁迅的小说、鲁迅的杂文、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都包含着比陈独秀、胡适文章中所倡导的东西更丰富、更具体的内涵,它们是一些活生生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些教条,一些口号,一些做学问的方法。 一切的东西,到了鲁迅的眼睛里都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与原来中国人的感受和看法不同或不完全相同了。这就是新文化的精神的体现。如若一切的感受和看法还与原来的相同,新文化又“新”在哪里呢? 时至今日,新文化的“肉”大都齐备,不论是科学和民主,不论是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都成了人们的老生常谈。但这些“肉”怎样呢?事实证明,口号和旗帜是极易更换的,但精神实质的变化却困难得多。鲁迅的重要性便愈加显示出来了。 肉少些,不过消瘦一点,增加点营养,胖起来是很容易的。骨骼是软的,人便会瘫痪,要使它硬起来,是很难很难的。 1. 王富仁是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在这部小文集中,收录了他积年沉潜于现代文学,深会于心而发为散记的三十余篇作家印象。这三十余位作家按齿序排列,从侧面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脉络。 2. 在本书中,作者着眼的并不是巨细无遗的作家生平,而是着力刻画他们文学人生的重要特点,宛如一幅幅别出机杼的作家小像(而非容像图或写真),展现了他们在时代的大潮里留下的独特身姿与印痕。 3. 在王富仁先生的文章中,各种新警的譬喻汪洋恣肆。他尤专于鲁迅研究,对不同的作家,常常以鲁迅为参照系,进行一些意想不到的对比。在他充满思想力量的记述中,不仅中国现代作家的形象历历在目,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面貌亦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