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版本研究

《日知录》版本研究
作者: 张京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93.50
折扣购买: 《日知录》版本研究
ISBN: 9787100224307

作者简介

张京华,1962年生于北京。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洛阳大学教授、湖南科技学院教授,现为台州学院特聘教授、湘南学院特聘教授。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整理古籍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最近10余年致力于《日知录》的版本学研究。已出版《日知录校释》(2011)、《抄本日知录校注》(2021)、《顾炎武与〈日知录〉研究》(2022),并为《原钞本顾亭林日知录》影印本撰写《出版前言》。

内容简介

引言 顾炎武关于《日知录》的自述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书首附顾炎武与人书,共五通。今检得顾炎武书札中关于《日知录》的自述,共十四通。加上《初刻〈日知录〉自序》,共计十五篇。这十五篇文献基本上反映出了顾炎武本人关于《日知录》内容、文意、分类和篇卷数目的自述。 顾炎武的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自述,各有不同的表述。这些表述均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也许这些模糊的表述符合顾炎武本人撰写《日知录》的实情,但也为后人留下了不易定论的难题。 自康熙九年(1670)初刻《日知录》八卷本,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顾炎武卒,中间十二年,其间的撰写过程应当存在许多复杂的细节。 兹以顾炎武本人表述之逻辑顺序,摘录如下: 一、 “初本乃辛亥年刻” 顾炎武《与友人书》:“《日知录》初本乃辛亥年刻,彼时读书未多,见道未广,其所刻者,较之于今,不过十分之二,非敢沽名衒世,聊以塞同人之请、代抄录之烦而已。至于三代之英,固圣人所有志;百姓之病,亦儒者所难忘。窃欲待一治于后王,启多闻于来学,而六艺之精微罔析,群言之浩博靡穷。《记》曰:‘学然后知不足。’信哉斯言!今此旧编,有尘清览。知我者当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遗诸后人,而不但当为称誉之辞也。若乃鄙俗学而求六经,舍春华而食秋实,为山期于覆篑,祭海必于先河,则区区于同志有厚望焉。而擿埴索途之夫,不足为壤流之一助矣。率此布谢,并冀起予。” 见《蒋山佣残稿》卷一。 此处“辛亥年”为康熙十年(1671)。 二、 “数年前,已刻八卷” 顾炎武《与黄太冲书》:“辛丑之岁,一至武林,便思东渡娥江,谒先生之杖履,而逡巡未果。及至北方,十有五载,流览山川,周行边塞,粗得古人之陈迹,而离群索居,几同伧父。年逾六十,迄无所成,如何如何?伏念炎武自中年以前,不过从诸文士之后,注虫鱼、吟风月而已。积以岁月,穷探古今,然后知后海先河,为山覆篑,而于圣贤六经之指,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渐有所窥,恨未得就正有道。顷过蓟门,见贵门人陈、万二君,具谂起居无恙。因出大著《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然而《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圣人复起,而不易吾言,可预信于今日也。炎武以管见为《日知录》一书,窃自幸其中所论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惟奉春一策,必在关中,而秣陵仅足偏方之业,非身历者不能知也。但鄙著恒自改窜,且有碍时未刻。其已刻八卷,及《钱粮论》二篇,乃数年前笔也。先附呈大教,傥辱收诸同志之末,赐以抨弹,不厌往复,以开末学之愚,以贻后人,以幸万世,曷任祷切。同学弟顾炎武顿首。” 《与黄太冲书》不见于顾炎武的文集,仅存于黄宗羲《思旧录》,书信前有“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不得志于乡里,北游不归。丙辰,寓书于余云”一节。后又见于粤雅堂本《南雷文定》附录、《明夷待访录》附录,及《亭林诗文集》等,又题《与黄太冲先生书》或《与黄梨洲书》。 钱邦彦、张穆两家《年谱》引书札,无“惟奉春一策,必在关中,而秣陵仅足偏方之业,非身历者不能知也”一句,“且有碍时未刻”删作“未刻”二字。 《年谱》定在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顾炎武六十四岁。 车持谦《校补亭林年谱》载:十五年丙辰六十四岁:“春正月,自山西之山东。二月入都,主原一甥邸寓。三月往山东。夏五月入都。秋至蓟州,仍入都。在京邸度岁。”车持谦按语云:“此书不载集中,元谱亦未载其事,兹从黄太冲所著《思旧录》中补入。”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浙江余姚人。民国间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此处“辛丑之岁”为顺治十八年(1661)。 “陈、万二君”,指陈锡嘏、万斯同。 陈锡嘏(1634~1687),字介眉,号怡庭,浙江鄞县(今鄞州区)人。黄宗羲弟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今鄞州区)人。徐元文出任修《明史》总裁,举荐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与修史。 三、 “近刻《日知录》八卷” 顾炎武《与陆桴亭札》:“廿年以来,东西南北,率彼旷野,未获一觐清光……近刻《日知录》八卷,特付东堂邮呈,专祈指示。其有不合者,望一一为之批驳,寄至都门,以便改正。” 见《亭林余集》不分卷,《四部丛刊》景上海涵芬楼藏诵芬楼刊本。 陆世仪(1611~1672),字道威,号刚斋、桴亭,江苏太仓人。 顺治十四年(1657),顾炎武避仇离家北行,归庄作《送顾宁人北游序》送行,学者称之为“北游”。此札当作于康熙九年(1670)刊刻《日知录》八卷本之后不久。 四、 “已刻成样本” 顾炎武《与李武曾书》:“弟夏五出都,仲秋复入,年来踪迹,大抵在此。将读退谷先生之藏书,好音见惠,亦复易达。顷者《日知录》已刻成样本,特寄上一部。天末万山中,冀览此如觌面也。率尔不宣。” 见钱邦彦、张穆两家《年谱》,据顾炎武手书墨迹补入。 李良年,又名法远、兆潢,字武曾,号秋锦,晚号芋田叟。浙江秀水人。少与兄远、弟符齐名,号“三李”。李良年又与朱竹垞齐名,人称“朱李”。 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顾炎武六十岁,五月至济南,八月入都。《与李武曾书》作于此时。 (节选) 全面调查和考究《日知录》版本的专著 。张京华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执教于国内多所高校,出版学术著作、整理古籍均超10余部,近10年尤其致力于《日知录》的版本学研究。本书重点对《日知录》的八卷刻本和八卷稿本,三部三十二卷清抄本及黄侃《校记》,遂初堂和经义斋两种三十二卷刻本及其翻刻本,清代陈訏、孙泷、李富孙、丁晏、何焯、谭献诸家批校本,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四库全书》本及文渊阁抽毁本,以及黄汝成《日知录集释》的编纂体例,做出系统的梳理,认为《日知录》一书有顾炎武稿本、符山堂八卷刻本、清初三十二卷旧抄本、遂初堂三十二卷刻本、《四库全书》抄本、西草庐《日知录集释》本,共六个系统,亦即六种形态。本书是首部全面调查和考究《日知录》版本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