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54.00
折扣购买: 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精)/碎金文丛
ISBN: 9787100093224
陈达(1892—1975),著名社会学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抗战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社会学系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1948年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人口问题、劳工问题和华侨问题,代表著作有《中国劳工问题》、《人口问题》、《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等。
第一章 粤东、闽南与广西 一、南洋华侨研究的缘起 民国二十三年春季,当我的《人口问题》一书 将脱稿时,屡接中国太平洋学会来信,约我担任一种 研究工作。因该会于民国二十二年,在加拿大的盆夫 (Banff)开会时,曾由国际研究委员会,决定该会以 后 数年的研究计划,以太平洋区的移民问题为中心,认 为移民运动可以影响各关系国的生活程度,使得各国 间商品的制造与运销,发生成本上的差别,因此引起 国际的商业竞争及冲突。并因此对于太平洋区发生政 治的、经济的与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考虑后,我接受 该会请求,准备研究我国的南洋迁民问题。该会并请 清华合作,清华准我请假一年,薪金照给,作为清华 对于该会的捐款。我随即拟就研究计划,分送国内外 著名学者征求批评及建议。并乘暑假之便,南归,赴 浙江余杭县城岳家姚宅小住。今年余杭大旱,据父老 所告,为69年来所未有,县城东门外溪塘上一带的苕 溪,平时水深丈余,今年溪底业已晒干,形似龟裂。 行人可自此岸步行达彼岸。有些人家在溪底中间掘潭 , 深五尺以后可以得水,作为饮料。距潭二里的人家尚 来挑水,足见饮水之难得。因时间匆促,我未到东乡 里河自己家中探望,即赴上海,晨自余杭县城坐公共 汽车至杭州,改坐火车,当日黄昏抵申。遇老友李子 云兄,说目下跳舞盛行,约我同往跳舞厅。惜今夜有 雨,子云疑跳舞厅内顾客稀少,岂知我们到达某跳舞 厅时,座中客满,已无立足之地。我回想一日之间, 晨离余杭的灾区,晚抵繁华的上海。余杭已有成千成 万的难民饿死或病死,上海还是歌舞升平,过醉生梦 死的生活。不出十二小时,我仿佛脱离地狱,步人天 堂。至少在肉体上有如此的感觉,真使我有不可形容 的惨痛。 中国太平洋学会,定期开会,约沪上学者十余 人,讨论我的研究计划,总会研究干事Wm.Holland及 Bruno Lasker先生亦出席,后者和我以后有亲密的合 作,特别是调查开始的时候。中国太平洋学会干事刘 驭万兄、拉斯克先生和我坐荷兰轮船离申赴厦门,船 抵埠时大雨倾盆,我冒雨与厦门大学林文庆校长作初 步的接洽,预备工作人员将来到厦门时,可以得着些 方便。我们即乘原船赴广州,住于岭南大学。我即组 织调查团,自任团长,约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伍锐麟 先生任副团长,中山大学傅尚霖教授及厦门大学徐声 金教授任顾问。 二、汕头及其附近 按我国旧俗,凡海外的中国人,都混称为华侨, 其实包括性质不同及人生观不同的两类人,即迁民与 侨民。凡由我国迁出者谓之迁民,凡在海外生长者谓 之侨民,侨民的父或其上代大致是由中国迁出的,其 母或其上代大概系当地的土人女子。我国的领事以迁 民为管束的范围;至于侨民则被殖民地政府认为欧洲 统治国的籍民,不受中国领事的指挥。侨民大致是混 血儿,不识华文,不知中国历史与地理,但有许多人 尚爱祖国,并表剧烈的同情。 我经过屡次访问,知南洋迁民的社区,历史最久 而人数最多者在潮汕及厦门近处。乃着手在广州招请 说汕头话的调查员十余人,前往汕头,在澄海县属樟 林镇住下,以推行调查的工作。樟林在汕头东北约60 里,计七乡一镇,互相毗连。最近一百年以来往暹罗 者人数逾五千,往南洋他处者亦不少。樟林的邻村是 东垄,近海,往昔帆船俱在东垄出口。近来南洋迁民 往往自樟林赴汕头候轮渡海。当最近一次的迁民运动 正在进行时,迁民领袖及地方绅富,为便利交通起见 , 自樟林至汕头,先筑轻便铁道,用手推车,每车可坐 四人。当轻便铁道初筑时,原拟架大木桥于韩江之上 , 但因工程欠佳,桥成不久即塌,以致不能采用,听说 其弊由于经手人吞款所致。轻便铁道的路线,只好绕 道至樟林,后因经营不得法,将此路抵押于台湾银行 。 现在自樟林至汕头的主要交通方法,专恃公共汽车, 其经费、建筑工程与经营,大部分依赖南洋华侨或已 归国的迁民与侨民。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