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29.00
折扣购买: 无名高地有了名/百部红色经典
ISBN: 9787559648587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小说家、戏剧家。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早年任小学校长、劝学员。1924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中文,并开始写作,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1930年回国后创作了《骆驼祥子》《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等作品,确立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市平民文学大家的地位。抗日战争期间参与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其间创作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9年后,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
短短的,只有二十八天的二月,还没来得及 表现什么,就那么匆忙地过去了。 进了三月的门儿,冬与春开始有些一时还胜 负难分的斗争:远处高峰上的积雪虽然未见减少 ,近山山脚下的既像涧溪又像小河的驿谷川却起 了点变化:还冻着冰,可是每当晴明的晌午,河 中就漾出水来,把冰上一冬的积尘与积雪冲洗开 一些,显出些颜色不同的沟沟道道来。春的小出 击部队,仿佛是,已突破严冬的一处防线,得到 一点胜利。 这条流动在乱山间,没有什么名气,也不大 体面的小河,给我们的战士带来说不完的麻烦和 困难。小河的一举一动和任何变化都惹起战士们 的,特别是后勤部队的密切注意。他们必须随时 动脑子想出应付的办法来,而后冒着最大的危险 ,付出最大的体力劳动,忍受那常人绝不能忍受 的痛苦,去执行那些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难怪运输连的一位老班长常若桂,每每这么 说:“这条该死的河就是咱们的‘绊马索’!” 虽然这么叨唠,每遇到较大的战斗的时节, 常班长可没落过后,总是去要求最艰难的任务, 争取立功。是的,这位三十多岁,腰短胸宽,脸 扁脖粗,像块横宽的石碑那么结实的老班长并非 怕这条“绊马索”,而是想早日消灭敌人,不再 教敌人的炮火封锁着咱们的运输线。 因此,每逢他在路上遇见电话员谭明超的时 候,这一“老”一少必定说几句关于驿谷川的事 。 小谭才十八岁。看样子,他并不怎么壮实: 细条身子,相当地高;窄长秀气的脸还没有长成 熟;特别像孩子的地方是在嘴上,不在左就在右 ,嘴角上老破裂着一小块,他常常用舌尖去舔一 舔。看神气,他可绝不像个孩子。每逢炮弹或敌 机从他的头上飞过,他总是傲慢地向上斜一斜眼 ,然后微笑一下——只有饱经世故的中年人才会 这么微笑。 “老子不怕!”他心里对炮弹或敌机这么说 。 跟常班长一样,他永远不肯落后,哪里的任 务最艰难,他要求到哪里去。现在,虽然没有大 规模的战斗,他的任务仍然是极艰苦的;他担任 驿谷川渡口的查线接线工作。敌人的炮火日夜封 锁着这个渡口。 空中的和水里的电线随时被炸断,他得去检 查修理。他的瘦长的身子上已受过许多次伤。他 不但知道电话是部队的耳目,而且保证使这耳目 永远灵通。当他看到手上的、臂上的、腿肚子上 的伤疤的时候,他会那么老练地一笑,心里说: 现在虽然还不是英雄,这些伤疤却是能做英雄的 根据。他是青年团员。 ★新中国首位“人民艺术家”老舍长篇报告体小说,抗美援朝中比肩上甘岭的老秃山战役真实写照。 ★“老秃山精神”历久弥新,激励一代一代中国人克服艰难险阻,砥砺前行。 ★“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丛书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专门设计,收入作品皆为名家名作,旨在重温红色经典,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