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是杭州

最美是杭州
作者: 麦家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6.00
折扣购买: 最美是杭州
ISBN: 9787533945541

作者简介

麦家,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1981年考入军校,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6年开始写小说,作品有《解密》《暗算》《风声》《风语》《刀尖》等。《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解密》入选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是中国首部被收进该文库的当代小说,并被英国《经济学人》周刊评为“2014年度十佳小说”。作品多被改为影视作品。担任编剧的电视剧《暗算》和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声》《听风者》是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的经典之作,影响巨大。

内容简介

“爸爸,今年你到我家来过年好吗?”电话那头 ,俞一峰向老王发出邀请。 “嗯,嗯,嗯……”老王的声音开始颤抖,眼角 流出泪水。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老王总是控制不住 情绪。 “那好,年前你一定要过来,咱们约好时间,到 时候我去接你。” “好!好!好!”挂掉电话,王老先生抹一把眼泪 ,像个孩子一样,破涕为笑。 王万林说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候,“人都是有良心 的,他们都惦记着我呢。”他洋溢在甜蜜中,“我虽 然是个孤老头子,可是有几百人叫我‘爸爸’呢。” 老王家两室一厅,几乎没有什么装修,客厅朝北 ,光线略暗,除了一张餐桌和鞋架外,最显眼的要数 墙壁上贴着的一个“爱”字;一间客房,没有任何家 具,因为并排放着两张大床,有家具也放不下。现在 ,这屋里还住着五个被他暂时收留的流浪少年,他们 走了,还会有新人来。老王的收入,都花在了这些人 身上,哪里有钱添置家具? 寒碜是一目了然的,但老王自己觉得很富足,也 很满足:“别人钱多,我不眼红。钱这种东西嘛,多 就多用,少就少用,生活是花不了多少钱的。有这么 多人认我当爸,是我最大的财富。我钱不多,但我帮 的人多。如果我钱更多,我会尽量再多帮几个人,这 倒是我最在意的事情。” 说着,他等不得地要出门。去哪里?火车站,要 不就是汽车站。他平时没什么特别爱好,唯一喜欢的 就是出门转转,到火车站、汽车站这些地方“溜达” 。他说:“习惯了,改不掉了。”因为,“小拉兹” 们一般都在那些地方流窜。 王万林虽然上了岁数,记性却出奇地好,脑子半 点都不糊涂。他清清楚楚地记得,第一次收留救助流 浪儿,是1979年初的一天。 那天,王万林正好下班回家,在公交车站附近, 见到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穿得有些破烂,一脸茫然 无着的样子,看起来不像在等车,像个流浪者。王万 林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朝他走过去。想了想,又停下 来,想回头,一走了之。可是,仔细地看着这个茫然 四顾的少年,心里总不是个滋味,迈不开“一走了之 ”的脚步。最后,他还是被善良推动着,朝孩子走过 去。 这个男孩叫冯玉印,江西人,被家乡的包工头骗 到长兴一家煤矿做小工,小小年纪,受尽了折磨,挖 煤,拉车,搬煤,起早摸黑,没命地为煤老板干活。 矿井里,随时都有塌方、瓦斯爆炸的危险。小男孩一 边干活,一边听着大人们私下的议论,吓得发抖。他 小小年纪,哪里吃得起这种苦头?而且,天天面对那 样乌黑隆咚的矿井,他害怕极了。趁着大人们晚上熟 睡的时候,他不顾一切,摸黑起身,冒险逃出煤矿, 一路乞讨,流落到杭州街头。 王万林听完小男孩的哭诉,心头涌上一阵酸楚, 二话没说,领着他回了家。 当时王万林的母亲尚健在,领孩子回家时,他担 心母亲怪他“多管闲事”。可是母亲听了小家伙的经 历后直掉泪,帮他洗澡,洗衣服,给他烧白米饭吃。 几天后,王万林帮小玉印买好回家的火车票,送他上 了火车。 老王说:“这是我第一次‘管闲事’。”母亲用 行动对他的善良举动给予赞许,还叮嘱他:“以后碰 上这种事体,只要能帮,就尽量帮帮人家。行善积德 是好事,做好事会有好报的。” 从此以后,王万林开始留心起路上的流浪儿,看 到衣衫褴褛、眼神迷茫的孩子,他都会主动迎上去询 问,了解情况。如果确实是流浪儿,他总是想方设法 帮他们,每一次都得到母亲的赞赏和支持。渐渐地, 这成了他的“爱好”,他开始有意识地去火车站、汽 车站这些地方“溜达”,寻找流浪儿。 王万林有点自豪地说,自己有一个“特异功能” ,很容易将流浪儿从人群中辨认出来:“那些孩子衣 服一般都挺脏,而且神情看上去很慌张,和普通孩子 不一样。” 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令人吃惊。 “这跟我年轻时的不幸经历有关。”老王回忆道 ,“当年我在省歌舞团工作时,有个邻居丢了块手表 ,一口咬定是我偷的,我因此被送去劳动教养了两年 。后来手表虽然找到了,但我失去的那两年自由却再 也找不回来了,而且因为我有劳教过的污点,被人看 不起,个人问题也老是解决不了。我活得很痛苦,不 希望别人像我一样,经历这种不幸。” 因为经常救助流浪儿,王万林开始“好名在外” ,他的个人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他迎来了一生中最好 的时光。 可是好景不长,老婆受不了他经常带流浪儿回家 ,十几次几十次劝阻都不行,一气之下跟他“别了” 。老婆不理解他的做法,那时他们家很小,几十平米 大,却常常有几个“孩子”跟他们同吃同住。最多的 时候,曾住过11个孩子,沙发上,地板上,角角落落 ,都睡着孩子,满满当当,行动都不便。至于吃的, 老王就去蔬菜批发市场,尽挑便宜的买回来,烧大锅 菜保证他们吃饱。管吃管住,有时还管回家的车票, 家里有点钱都被他折腾完了。 老王理解老婆的选择。“我确实有点不考虑她的 感受,我对不起她。”老王说,“虽然我心里知道, 但上街看见那些流浪儿,就不知道了,我控制不住, 像是一种本能,要去管他们。” 每当他看到街头的流浪儿时,就会去关心,问清 家庭地址、流浪原因,然后打电话或写信到当地或孩 子的家里核实。有家可回的,他给他们买好车票,送 他们回家;无家可归的,收留下来,管吃管住,短的 两三天,长则七八年。有工作能力的,送他们去学手 艺,学成之后再帮他们找工作。没有工作能力的,找 政府协调,尽量安置他们。老婆说他“着魔了”,老 王说他“习惯了”。 对老婆别他而去,老王当然心有遗憾,但并不后 悔。他对老婆没有丝毫怨恨,“女人都愿意过实实在 在的家庭生活,这是大多数女人的想法,没办法的。 我理解她的选择,但我也想坚持自己的选择,这就是 矛盾。有矛盾,就散了。我不恨她,这可能就是我的 命。” P24-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