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大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0.40
折扣购买: 此生(与己身最美的相遇)
ISBN: 9787308172141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于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美的沉思》《吴哥之美》《舍得,舍不得》《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
这个女体肉身,明显地说明着“肉身”在“生殖 ”上的意义。 “肉身”的第一个意义是“生殖”,是繁衍更多 的肉身。 女性的乳房与肚腹成为肉身价值的首要标志。 “肉身”最早的“觉醒”,只是对生命繁衍意义 的认同吧。 从女性肉身生殖的形象崇拜,转换到男性肉身的 生殖崇拜,大约开启了美术史上人体雕塑或绘画的最 早范例。 生殖,或许很确定是人类认识到肉身存在意义的 第一项价值。 但是,生殖的肉身意义是和“死亡”牵连在一起 的。 死亡是肉身的毁灭、败坏、中止,生殖是肉身的 繁衍、扩大、延续。 许多古老民族动人的神话、宗教、哲学都从凝视 死亡开始。 凝视死亡是肉身觉醒的反向思考。 肉身诸神 人类对“肉身”的思考,在肉身死亡的现象前遇 到了巨大的难题。 或许,直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没有真正认识“死 亡”。 我们一般谈论的“死亡”,也只是“死亡”之前 的种种现象而已。 真正经历“死亡”的人,并没有留下任何对“死 亡”的描述。囟此,长久以来,人类也只是在“揣测 ”“虚拟”死亡而已。 古老的埃及人是专注于凝视死亡的民族。 尼罗河自南向北入海,古埃及在河流东西两岸建 立了王国。活的人都住在东岸,死亡的仪式便是把“ 肉身”从东岸运到西岸去埋葬。 东岸是日出的方向,西岸是日落的方向。 肉身如同大地上的日出日落,从黎明初始,如日 中天,到夕阳余晖,入于暗夜。死亡便如同黑夜,是 光的消失。 古老的埃及相信“死亡”是“灵魂”(Ka)从“肉 身”出走。因此必须好好保存“肉身”,等待Ka的回 来,也即如同在暗夜中等待黎明,等待“肉身”的复 活。 古代埃及人处理“肉身”的方式为制作木乃伊, 过程繁复细致,使“肉身”可以“不朽”(不腐烂消 失),可以静静等待Ka的归来。 17、18世纪之后,西欧的考古学者陆续打开古代 埃及的金字塔,取出一具一具的木乃伊。 这些静止的“肉身”,沉睡了三四千年,并没有 等到Ka的归来;“肉身”并未觉醒,“肉身”只是静 止在死亡之中。 木乃伊是否“不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