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以“创新驱动”为视角

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以“创新驱动”为视角
作者: 赵 亮 陈淑梅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以“创新驱动”为视角
ISBN: 9787516430798

作者简介

赵亮,博士,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经济评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 陈淑梅,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先后工作于东南大学外语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要学种领域为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出版著作5部,其中《欧盟单一市场政策调整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50余篇,SSCI期刊论文7篇,EI期刊论文1篇。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I项。研究成果先后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内容简介

一、 选题背景 本书有较强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背景。当今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复苏艰难,我国经济也呈现出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已经陷入谈判僵局,但国内外自贸区发展都迎来新一波高潮,引发了对新一代经贸规则制定权的激烈争夺;我国对自贸区战略高度重视,但缺乏相应的学术支撑。具体的选题背景阐述如下。 (一)低迷的内外部经济环境 1.全球经济艰难复苏 自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全球经济仍 然处于艰难复苏阶段,特别是2014年世界经济仍未有明显回暖复 苏的势头,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尚未走出危机阴霾,均在努力摆脱经济增长颓势。2020年新冠疫情突袭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消极态势,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复苏依然未知,经济增长前景不明朗;美国经济增长复苏较快,但是否将继续保持这一复苏趋势有待观察;俄罗斯等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经济也呈低迷态势,我国经济增长已呈现出新常态,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2.我国经济增长已呈现新常态 在外部全球经济组织的经济艰难复苏的大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10.4%总体上一路下滑至2023年的5.2%,这表明经济增长放缓,颓势明显,经济发展预期前景不乐观。尽管2014年我国的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十万亿美元大关,成为继美国之后全世界第二个进入“十万亿美元俱乐部”的经济体,但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已成为客观事实。 (二)多边谈判受挫 领导全球进行多边贸易谈判是世界贸易组织 (WorldTrade Organization,WTO)的重要职能之一,但 WTO 主导进行的多边贸易谈判越来越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目前 WTO主导的多边 谈判已经有9次,在最后的3次多边谈判中,明显出现了谈判时间冗长、争议较大和中止瘫痪的僵局,第七轮多边贸易谈判 (东京回合谈判)和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 (乌拉圭回合谈判)分别历时长达6年和7年,最近的一次多哈回合谈判自2001年开始,至今都未谈判成功,原本预计2004年年底结束谈判,但截至2005 年年底仍未能达成协议,最终于2006年7月22日在 WTO 总理事会的批准下正式中止。为了挽救和重启多哈回合谈判,WTO 曾提出的“复活节方案”和一些成员提出的优先达成一个简易版成果方案的 “早期收获协定”也均失败,多哈回合谈判已经彻底瘫痪。 随着谈判议题的增多 (从关税议题扩展到非关税议题、从货物贸易扩展到投资贸易和服务贸易等领域、从经济贸易议题扩展到非经济领域议题)和谈判成员的增多 (从前几轮的二三十个谈判方增加到乌拉圭回合谈判的近130个谈判方),达成一致的难度也骤然增加。从前几轮回合谈判在一两年就能达成一致,到第八、九轮谈判历时7年完成,甚至最终瘫痪停滞的坎坷历程,表明 WTO主导的多边谈判正在遭受越来越大的挫折,已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但与此同时,双边、区域、跨区域和广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吸引了全球众多经济体的注意力,这也引发了对 “垫脚石”和 “绊脚石”问题的大讨论。 (三)自贸区发展更受重视 在全球性的多边贸易谈判停滞不前和全球经济整体持续低迷的双重压力下,全球各经济体除在本国内部积极推行生产转型、结构改革,以驱动经济智能增长、创新增长,同时对外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比较一致的做法就是打造一个又一个的自贸区。各经济体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任何一个经济体靠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共同行动应对危机和挑战,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增强预防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各经济体都希望通过合作来推动自身的经济增长。正如东盟前秘书长素林所指出的那样:区域合作才是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良策。各经济体正试图通过自贸区的“天然”优势 (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和扩大市场等)刺激本 国经济增长,以求“抱团取暖”抵御经济“寒冬”,国际自贸区 发展由此又迎来一波发展新高潮。在我国,自贸区发展也越来越受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均明确提出,要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构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等,显示了国家对力推自贸区建设的决心。 (四)新一代经贸规则制定权争夺 现如今,欧美等老牌经济强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话语权已经被削弱,乌拉圭回合谈判和多哈回合谈判的艰难历程就是例证。老牌经济强国的经济贸易利益和比较优势无法在既有的经济平台上得到发挥和体现,于是美国在2008年加入并主导了原本只有4个小国参与的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名不见经传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TPP),并竭力 将其打造成为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标杆性自贸区。2022年开始,美国又在力推 “印太经济框架”(Indo-PacificEconomic Framework,IPEF)谈判,试图借助这些组织重塑世界贸易规则,维护其经济增长的利益和全球经济的 “一级轴心”地位,继续主宰新一代世界经济贸易的“游戏规则”。 (五)新常态下经济决策亟须学术支撑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已呈现出新常态。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但创新驱动是一个笼统概念,具体应有哪些创新驱动形式,需要学术界进行相关研究。基于目前国内对于自贸区战略的支持、推动和宣传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密度,因此发展自贸区能否作为创新驱动的一种类型,需要进行论证。由于国内外学者对自贸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的效果莫衷一是,而且学术界也缺乏从宏观上对我国自贸区驱动经济增长的研究和把握,在内需驱动依然无法“挑大梁”、投资驱动需要进行调整和外需驱动疲软低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情况显得十分迫切,国家经济决策亟须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支撑。 二、选题意义 本书从自贸区视角切入,研究其驱动经济增长的效应问题,将自贸区与经济增长紧密联系起来,既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挖掘新动力,又可以为我国自贸区的快速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具有双重意义。对我国自贸区驱动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研究,对世界其 他经济体走出经济困境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且对可以实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研究,对国家政策决策也有参考意义。具体的选题意义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经济层面 1.有利于为进入新常态的我国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 根据徐康宁 (2013)的分析,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包括资源与能源供应不充足、出口的增长动力萎缩,以及投资机会逐渐减少等方面,而自贸区建设通过扩大资源市场、销售市场和资本市场规模,能够切实缓解或不同程度地解决上述发展问题。通过自贸区建设有望释放自贸区红利,进而驱动经济增长,最终成功打造经济的“升级版”,掀起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对于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和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由于我国经济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逐步进入新常态,2012年经济新常态开始确定,经济增长率从2011年的9.3%下降到2023年的 5.2%。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降为中高速增长,我国从多方面着手 寻找新的驱动力来驱动经济“回暖”增长,而本书的研究正好能满 足这一现实经济需求。 2.对于承上启下并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 研究我国自贸区的经济增长效应,有利于稳定和驱动经济增长,保质保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并为“十五五”规划 发掘新的经济驱动力。此外,对于我国实现 “两个一百奋斗目标并最终实现 “中国梦”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国际层面 目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处于新一轮重构中,我国的自贸区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和机遇,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国际层面的研究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有助于更好地迎接 TPP、TTIP等谈判的挑战。面对TPP、TTIP等新一代高质量、高标准自贸区谈判发展的咄咄逼人之势,我国需要通过建设、布局和规划自贸区发展来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21世纪新一代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对于维护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利益、提高我国经济贸易竞争力、营造和谐的对外伙伴关系,以及实现自贸区战略目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对于更好地抓住全球经济贸易体系构建的良好机遇有较大意义。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寻求区域经济合作,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世界经济贸易体系正在进行深刻重构和变革,新一代贸易规则和体系正在各个高水平的自贸区谈判中得到充分体现,我国的自贸区也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机遇。因此本书的研究对于我国顺应世界自贸区发展新趋势、掌握国际经济贸易新要求、及时调整自贸区政策并抓住世界经济贸易体系重构的这一发展机遇,以便在新一代贸易规则的制定中有所作为,争取制定符合本国和广大发展中经济体利益的规则意义较大。 此外,国际层面的研究意义还体现在有利于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布局。现阶段全球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形势参差不齐,但总体低迷,这些贸易伙伴的外需不足直接对我国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并最终拉低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本书的研究对于借助自贸区平台合作多点布局,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散市场风险、拓宽合作领域有较大意义。 (三)决策层面 在新常态下,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亟须新的思路和动力。本书关于自贸区驱 动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正好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自贸区驱动方面的决策基础、思路和依据。这对于创新经济增长模式、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创新,以及倒逼国内改革都具有重要决策意义。同时本书的研究也可以为我国下一步的深入开放、改革及政策调控提供决策参考,可以更好地保证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还可以为调整以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决策,以及为正处于新旧动力“衔接期”的中国经济提供自贸区驱动力方面的参考,特别是对于我国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可为我国的深入开放和坚持自贸区战略提供一些思路和 借鉴。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问题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经济增长“遇冷”之际,对驱动力问题的研究更显迫切。本书以自贸区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全面探究我国自贸区的经济增长效应问题,试图得出自贸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以及验证自贸区能否构成驱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有效驱动力,以期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决策参考。不仅丰富了自贸区驱动经济增长的研究视角,而且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在研究内容尤其是研究结论上带来创新:得出了“自贸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和新提法,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了新思路。“自贸区驱动”的提出也修正了“三驾马车”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观念。本书适合国际经济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