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第二版)
ISBN: 9787301329160
苏力,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转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回北大法学院执教至今,曾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先后发表论文、书评200余篇,出版《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等个人专著、文集和译著20余部。
自 序 2001至2010年间,我担任了北大法学院院长,也就必须出席否则不会或不愿出席的大大小小的会议,常常还须发言、讲话,以院长身份。这也是一份职责。 而职责就是,用我2010年欢送毕业生的话来说,做什么,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尽管不喜欢;还要干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只是在现有条件下务实推进,有所坚持,有所创造,有所改进。这包括说话。即使院长身份,也拒绝官话,套话,空话,大话;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拒绝真理的诱惑,拒绝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益多、知识益少”(波斯纳语)的通病;面对学生、老师或其他受众,坦诚交流自己对一些事情的观察、思考、感受和经验,既不强求,也不迎合。 决心总是比践行容易。这首先要负责任地思考,认真对待自己在每个公众场合的发言。即使非常仪式化的场合,即使高度单一甚至重复的话题,也力求通过自己的眼光和创造力来避免或减少无意义的重复。这是教育者和学人的天职。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只是真诚地重复,哪怕是普遍真理,那也只是信徒,而不是学人。 还不能仅仅是学人,院长有教育者和学术教育机构领导者的责任。不只是表达个人的专业学术观点,他必须有相对开阔的政治、社会和学术视野;不能局限于专业和职业,他要尽可能从其他角度关注一些看似熟悉的人和事,研究因种种原因未获得足够关注的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重新理解那些理解过了似乎已有定论的问题。所有这些追求最终必须附着于有效的表达,针对特定受众,让人听懂,听进去,给人哪怕是些许启发或感触。否则,就不是交流,而是自说自话。 这也是履行学术领导责任。创造学术氛围,争取学术尊严,这也是其中之一。反对大学行政化,官僚化,其实不全是甚至主要不是政府或别人的事;最简单的,就是从自己做起,从日常说话办事做起,力求把每一天的日常、每一项常规活动都变成思考甚至研究的对象。否则就是推卸责任,正确的追求就成了口号或姿态,变成用作媚俗的另一个道德高地。崔永元是通过自己的说话,而不是通过号召,改变了当代中国电视主持人的腔调;王朔和冯小刚在各自行当中也是如此。 即使是说话,长期努力,也会超越“解释世界”,异化为“改造世界”。副产品就是这本小书。 第一编汇集了这些年来我在北大法学院的迎新和毕业致辞。这些致辞本来只是在本校网站张贴的,后来为一些网站或博客转帖,流传颇广,甚至有假冒;有些也曾为一些报刊、杂志转载。事后来看,致辞中触及的一些问题或某些议论,哪怕不对,其意义也越出了致辞的具体时空。 第二编是个选编,挑选了我在其他一些场合,包括在一些兄弟法学院院庆典礼上的致辞和讲话(包括节选);只有少数曾发表或在网络流传。除了多少得有点实在内容外,选编时,我还考虑到讲话的类型,甚至收了一篇介绍词。我想以此表明,由近及远,从小看大,个人的思考和表达空间总是存在的,别总是抱怨“风气”。 对这些文字,我基本保留了原样,只做了一些编辑性文字修改。时过境迁,为方便读者,我加了些也许多余的脚注。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悟到了另外一些道理,有关修辞学,有关公众场合的有效交流和表达。基于这些经验和感悟,加之时断时续、不多的阅读和思考,三年前,我写了“大学里的致辞”一文。这次修改,围绕两个主题,改成两篇,构成本书的第三编。我试图勾连修辞学与法学,也希望能从另一个视角审视之前的致辞,不光是文本,还有实践。为此目的,还选了三篇我认为比较好、类型不同的致辞类文字,作为附录。 任何雄心或努力,回头看,都有遗憾。这是所有人的悲剧,但也因此是正剧。 我将此书献给北大法学院的毕业生和同学们;因为你们,我有了责任、热情和坚持。书名则来自一篇致辞的题目;不仅法学院、北大乃至中国是我们共同的走不出的风景,而且我们各自也成了对方的风景——尽管,如本书题记,境中人(当时)看不到自己的风景。 苏 力 2011年1月31日于北大法学院科研楼 1.我只是在谈修辞吗? 我是一个法律人!我是一个死不悔改的理想主义者和英雄主义者。 2.苏力式的致辞,从北大法学院出发。传递阳光的碰撞,启航多汁的人生 3.说给最残忍的六月,也说给最怀念的时光。提醒你在不可能的告别之后,柔软地想起 4.近50篇致辞,从大学出发。勾连修辞学与法学,沟通文本与实践。在修辞的“风气”中感受修辞家的“风格”。在风景中看见风景,在修辞中不见修辞。 5.法学院院长的修辞术,法学家的抒情美文。始于重申的祝福,终于古老的离愁。不捐萤火虫的光亮,不弃废弃的石头 6.兼容“小情”与“大气”,并包社会与天下。一面修辞,一面反省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