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我的真相在春天抵达
ISBN: 9787559479068
“80后”文字工作者,话剧编剧,专栏作家。 生于长江边,先后游学于申江、香江、濠江,攻读戏剧、电影与比较文学。
她不是孽海花(自序) 在写这个故事之前,我曾去过一趟樱桃斜街。这是当年赛金花和魏斯炅婚后住过的地方。这条街和前门的大栅栏相通,虽然有一个美得勾魂摄魄的名字,走进去也不过是寻常的街巷。据说,张之洞曾为樱桃斜街写过一首诗:“侬是花枝花是侬,惜花人恰与花逢。樱桃街上春光好,一日来看一日浓。” 惜花人恰与花逢,乱世之中的互相依偎,很容易成就一段倾城之恋。而在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因为与几个人的恰好相遇,被卷入了一个个历史事件,于是她成为传奇。她是个传奇,但她不是大家所想象的传奇。 所以我在故事里写道:“赛金花从来都不是遗世独立的出尘女子,没有谁比她更眷恋尘世生活。这么漫长的一段人生岁月,她一直在努力地活着以及更好地活着,她热烈地享受着这爱恨交加的人间烟火,她用尽了她全部的气力抵抗着死亡,抵抗着那个冰冷的世界。” 她不是名媛。名媛的第一要义是出身名门。从清朝末年到民国中期的那段时光,那么多美人,如同流星雨般闪耀、晶莹地纷纷洒洒,降落在世间,每一颗星都演绎了一段璀璨的故事。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家境优渥的,要么世代书香门第,要么有个富甲一方的父亲,要么虽然家道中落但骨子里流淌着贵族的蓝色血液。她们精通英文和法文,从小过着程乃珊曾描述的那种烤蛋糕、煮咖啡、在大房间里开 party、唱机下垫着厚厚的海绵的生活。所以,她们的一颦一笑、一句言语、一种装扮、一段情缘,都成为后世争相膜拜并效仿的名媛范儿。 而赛金花呢,有着众所周知的卑微出身。只有英雄才不问出处,即便她有着不输于任何一个名媛的颠倒众生的芳华,人们也只会将之称为名妓本色。因为卑微,所以她的身世成谜。都说莫问芳名,但她有许多个名字。人们关于她的印象,大多来自那几本书和一个一个真假难辨的传说。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身上却有那么多的传说。如果按照电视剧编剧技巧中几分钟就得有个卖点的说法,她浑身上下全是卖点,她的随便一段经历都可以被谈论很久。 她也不是才女,没念过什么书,所谓琴棋书画的技能,不过是在花船上学的,而凭着一股聪明劲,她在陪同丈夫旅欧时学会了德语。世间的事总是那么对称,如果有一种女孩的学问来自如水照缁衣的闺门书香,那么一定还有一种是缘于摸爬滚打后的人情练达。也许正因为读书少的关系,她的漂亮是那种一剑如虹的丽质。 所以在每一章的开头,我都用一首诗作为引言。比如第一章引用的仓央嘉措的那首诗:“那个女子,满身都是洗也洗不尽的春色。眸子闪处,花花草草。笑口开时,山山水水。但那块发光的松石,却折射着她一生的因缘。她坐在自己的深处避邪,起来后再把那些误解她的人白白错过。一挥手,六尘境界到处都是她撒出的花种。”我读的时候就觉得诗里面写的那个女子实在是太像她了,模样像,气质像,命运也像。她是不是才女倒没关系,只要大家能从许多美丽的诗篇里看到她的影子就够了。 她也不是孽海花。所谓孽海花,不过是菲勒斯中心主义的一个投射—孽海浮沉全因红颜祸水,因为有着某种身份原罪所以需要用一生的悲剧去偿还。有人讴歌她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华丽亮相,刘半农就曾将她与慈禧相提并论,胡适曾因此感叹道:“一位北大教授,为妓女写传还是史无前例。”也有人津津乐道于一个花船姑娘是如何倾倒状元郎,又如何令八国联军统帅神魂颠倒的故事。我想写的不是真实的历史的考据与还原,也不是野史八卦的荟萃。我写这个故事的初衷,是剥离近一个世纪以来贴在她身上的那些标签,让她简单地以一个女人的面目出现。 在我的故事里,她是一个“美丽而忧伤的女人”。她有她的虚荣世故,多年不与心爱的女儿相见,就是顾忌自己的身份。她有她的精明投机,在八大胡同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她有与其他女性一样的爱情遭遇和选择。我写了赛金花与六个男人的故事,其中三位是她的丈夫。第一个是洪钧,他喜欢她,或许仅仅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人,而她多半是爱上了他的状元光芒,就像她闻到茉莉花的香气就被吸引,见到美人也忍不住多看几眼,对于美好绚丽的东西天生就想接近一样,“即使只是站在太阳的影子下面,也会感到温暖”。 第二个是孙作舟。他是她在富记花船上遇到的第一个客人,那个笑容温暖的会唱京剧的白衫男人。两人几经颠沛之后相遇。赛金花对他的感情,“就像《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面对张易之一般,明知道他不是薛绍,但他与心中的薛绍长得一模一样,仍然可以对他倾注一些情感”。甚至因为他,她再次走进自己其实深恶痛绝的烟花之地。他始终不像是个丈夫,但几乎够得上伴侣两个字。人生若只如初见,说的应该就是这样。 第三个是瓦德西。她与他之间,大概是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莫道相逢犹如梦。第四个是户部尚书杨立山,一段生死之交的情谊。“这一生,总有那么一些人,与你相逢在黑夜的海上,本来各有各的方向,可他愿意在交会时赋予你一些光亮;总有那么一些人,当你受尽生活的创伤,心如小小的窗扉般紧掩时,用一阵清脆的马蹄声在青石的街道向晚,给你一场美丽的相识;总有那么一些人,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时,他就在楼上看着你,不偏不倚地正好承接你的微笑,呼应你的友谊。” 第五个是曹瑞忠,相对着墨较少,客观来说无论是陪伴的时间还是感情的重量,他在赛金花的人生中只占很少的比重。但他给她的那份暖意,令她只想用一段长相厮守的岁月静好来回报他。 最后一个是魏斯炅。如果说每一个故事都得有一对官配,那么我属意的官配就是他和赛金花。他是在她年长色弛时出现的,他出现的这个时候反而是最好的,爱原本就是一个对的人与一段天时地利的相逢。赛金花的悲剧也应是但凡美人总免不了碰到的悲剧:岁月如花,既赐予了你不会凋零的芳华,就会同时给你无可救赎的寂寞。我将她与魏斯炅之间所有的爱和痛,都写在了这个故事里。 除了按照自己的理解,从现有的纷繁资料中捕风捉影地提炼一段段细节,再拼凑出一个自己眼中的赛金花之外,我也编撰了几个超脱于历史资料之外的角色,窃以为于文章的大局无伤大雅。比如秋喜和金云仙。我觉得,她的身边一定有个秋喜,也一定有个闺蜜,多年后在自己落难时会伸出援手。同时,对于史料中提到过的几个人物,因为面容模糊,所以我也敢妄加揣测,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解读。比如陆家二太太,对于她我是抱歉的,因为不了解,便揣着一颗小人之心,把她当作是大家常见的那种姨太太形象。所幸在写作的全程中,我一直居住在北京。由于近便,赛金花当年生活过的八大胡同、居仁里等地,皆一一访过,也算 是为这个一直存在于脑中的人物寻找到了一些现实的依傍。 大部分的关于赛金花的艺术作品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往往都是庚子年间她的救国义举。历来人们对于赛金花这个人物的讨论分歧,最主要的也都集中在她是否救国这个真相上。既然她一生的真相已无法抵达,那么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相信某一个观点。因为我愿意相信她是个传奇,所以无论是不是传说,这个戏核我还是保留在了故事里,只是将它处理成平常的一个篇章,与她人生中的其他事件,比如结婚、生女、东奔西走地生活一样,都是她的生命轨迹的一部分。 赛金花是那个时代的一曲绝唱。她与她的时代密不可分,浑身沾染着历史的风烟。生于新旧之交的人,多少也有矛盾的地方。她常让人想到“旧”,我承认她性格中的某些虚荣和冷漠的成分,充满了旧时代气息。但同时她的现代女性意识,又无处不在。她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她对情的那份真,爱情是她每一次绝境逢生时的力量,虽然总是与悲剧不可分离。我就想写一写这样的一个女人,写她遭遇的那些慈悲和残忍、疼痛和欢喜,写她与时光的博弈、与岁月的和解,写她风光背后的悲凉,以及悲凉尽头的粲然的笑。 我也试图还原她的一部分“女儿性”。《红楼梦》里说,这“女儿”两个字,是“极尊贵,极清净的”。我只是希望说明我所理解的女儿性,大概是在长长的一生里,始终柔软而善良,天真而炽热,明媚而勇敢,贪恋一切美的事物,追逐一切光亮和暖,始终用力地活着以及相信爱情。 顾城曾经如此谈论“永恒女性之光辉”:“她无所不在,于我们是陌生而熟悉的。她像春天一样,不时到来,又必定离去,无可挽留。但她一定会到来。在她到来的时候,生命里都是美好的感觉……女儿性对于人世来说是一个个瞬间,一朵朵凋谢的玫瑰;女儿性对她自身来说,却是无始无终的春天,永远在大地上旅行。”赛金花也是如这般行走,走到最后,一身的浮尘厌土,但总算将人间功过化为春天里的流水和落花。 有一种美好的感情是曾经相爱却浑然不知,有一种美好的女子是无意成为一篇传奇,却将自己活成了一则妖娆的寓言。赛金花是千千万万美好女子中的一个。我知道,如果她不是身处那个时代,她很可能会拥有一个更温存一些、更顺遂几许的人生。但如果不是在那个时代,她不会这样美,这样芬芳,这样璀璨。我们和她一样,既生不逢时,又幸逢其世。 ·从女性独特角度出发,颇能引起女性强烈共情的文本 赛金花,她始终顶着各种误解,投入地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间烟火中。爱情是她每一次绝境逢生时的力量,虽然总是与悲剧不可分离。她遭遇那些慈悲和残忍、疼痛和欢喜;她与时光博弈,与岁月和解;她的风光背后藏着悲凉,而悲凉尽头是一个粲然的笑。作者从纷乱动荡的历史中梳理细节,力图抹去赛金花身上被想象力覆盖的重重面纱,还她一个自然的本相、凡尘的面目,以女性的直觉、当代的视角,再现一个传奇女性的复杂人生。 ·与其他同类题材相比,本传记有着独特的闪光点 1.名人传记+历史追忆:经典永不过时 作家爬梳史料,根据众多赛金花的资料,包括同时代人对她进行采访和追忆的一些资料,以及当时报纸上的相关报道等,所有这些增加了本传记的史料价值。作者通过这些文献资料,努力在红粉褪去之后,用灵性之笔,真实还原赛金花的多面人生。笔触细腻,通过钩稽史料,以女性视角来描摹赛金花的多面人生。 2.强烈的故事性+浪漫的文学性:调性鲜明,好读不严肃 赛金花是个有着争议的人物,也是一个特定屈辱年代的侧影。由“五四”人物刘半农和其学生商鸿逵亲自采访赛金花口述而成的《赛金花本事》当年轰动一时,胡适认为“北大教授为妓女写传,还是史无前例。”从戏剧理论家齐如山笔下的赛金花,小说家张恨水言谈中的赛金花,以及当时报纸文人笔下形形色色的赛金花,再到夏衍的戏剧《赛金花》,集中在一个女人周围的历史,事实上成为一个特定时代的解读,那些人物是是非非后面,是怎样一个“真实”的赛金花?? 本传记从理性的故事架构,浪漫的文学抒情,曲折人生与事业高光相互映照中,将赛金花的故事娓娓道来——作者力图抹去赛金花身上被想象力覆盖的重重面纱,还她一个自然的本相、凡尘的面目。 ·解读女性的生存意义,探索人生价值的实现 赛金花身世悲惨,命途多舛,却从不放弃。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她不停地变换着自己的身份,花船清倌、状元夫人、公使夫人、书寓名妓、妓院老鸨、“九天护国娘娘”等,她穿梭于沪上与北地,涉足于娼界与政界,将自己的交际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就了自己传奇而饱受争议一生,努力摆脱她所在时代的女人既定的命运结局。赛金花曲折离奇的一生,真真切切地描述出一个充满女人味却又颇具智慧勇气,陷入厄运却不失善良本性的传奇女子,她的一生是女性努力生活不放弃的一生。 ·“女性写女性”:80后女作家,以女性直觉+现代视角,开启一场惺惺相惜的时空对话 以女性的直觉、现代的视角,洞察湮没在历史中的细节线索,走近赛金花,重现她的成长、情感和事业,展现她的美丽与哀愁,构建与历史对话的当代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