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父母

高手父母
作者: 魏智渊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高手父母
ISBN: 9787540791636

作者简介

魏智渊,男,曾用网名铁皮鼓,陕西咸阳人,1973年生。专注于教师培训、课程研发、阅读研究和学校改造,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橡果学院院长,曾先后兼任多所学校校长。著有《语文课》《教师阅读地图》《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高手教师》等作品。 从事教育工作30年,做校长7年,2019年创建家长交流平台“老魏的咖啡馆”,每年举办家长讲座多场,深受广大家长认可。

内容简介

优秀与否取决于习惯——让努力成为习惯 前面我们找出了影响成长的四个因素,也讲了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 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正题:优秀到底是怎么来的? 那么,我的问题是,优秀究竟取决于努力,还是取决于习惯?为节约篇幅,我们可以直接给出结论:一个人优秀与否,主要取决于习惯。 为什么我不说取决于努力?因为对于优秀者来讲,努力是一种习惯。换句话说,对于学霸,努力是一件寻常事,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自然。他努力了,也不觉得特别骄傲,不需要别人给予奖赏;相反,如果哪一天他没有努力,就会觉得特别不安。一句话:他忍受不了不努力的自己。 为什么优秀者会努力,并觉得努力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呢? 我要停下来,讲一个人性或者说是心理学中特别重要的原则。一个人无须外部压力就能坚持做一件事情,或者保持一种状态,那么,他一定从中得到了好处。我们要分析,他得到的好处是什么。 比如,一个孩子总是捣乱,让妈妈操心,你说熊孩子就不能安静几分钟吗?不能,因为他从捣乱中得到了好处,例如妈妈的关注。 比如,一个妈妈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惊慌失措。孩子上大学,能不能在本地上?孩子找工作,能不能在居住的城市找?甚至结婚以后,弄得儿媳妇非常烦恼。人们会说母爱真伟大,我不相信,我会认为妈妈从中得到了好处。什么好处?她找到了存在感,找到了意义与价值。一个规律是父母的层次越高,亲子关系越显得疏离。 为什么呢?因为父母的层次越高,血缘关系在他的生命中所占的比重越低,孩子也越自由。实际上,血缘关系是关系的自然基础,但不是自由状态。我举个例子,我可以尽全力保护我的女儿,但我做不到以牺牲别人为代价保护我的女儿。为什么?这就是文明的结果。 在以前的社会里,亲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年轻人,对亲戚没有什么感情,但是很在乎朋友,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意味着联结人与人的不只是血缘,还包括了共同的志趣,一句话,就是三观一致。 我们回到努力这个话题上来,必须让努力成为一种习惯,否则,就会变成表演性努力,不给糖就不努力,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要帮孩子形成优秀者的自我镜像 那么问题来了:努力会有什么奖赏?怎么让努力成为一种有好处的行为? 短期努力靠刺激。例如,明天就要考试了,今天就会非常努力。今晚加个班,把活干了,每人奖励一个月工资,大家也会非常努力。但是长期努力不能靠这个,你不能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说,好好学习,将来考上清华就会如何如何,没用。 长期的努力靠长期形成的较高水平的自我镜像,或者说自我认知。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像优秀的学生一样努力,并且意识不到自己在努力,因为努力已经成了一件自然的事。 孔乙己为什么特别可笑?因为他陷在自己的角色里,但是,又不具备这个角色的基础条件。无论多穷,他仍然爱面子、爱读书,并且不愿意去劳作、做小生意,坚持穿长衫。为什么穿长衫这么重要?因为这是他身份的标志,涉及他的自我认知。 在电影《霸王别姬》里,程蝶衣小时候叫小豆子,有一句台词总说错:“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小豆子总说成是:“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最后,小石头用烟斗猛捣他的嘴,一直捣到血流下来了,自此以后,他再没有出过错,并且最终成了名角。为什么?因为他在心理上完成了从男性到女性的角色认同,彻底入戏了,才把自己变成一个出色的演员。你只要意识到自己在扮演一个女人,你就永远不会达到巅峰状态,你必须是你扮演的角色,这才是入戏。 我们现在想象一下,一个老师面对两个学生,一个是优等生,一个是学困生。优等生完成了十道题很不错,学困生完成了五道题也不错,已经尽了全力了。请问,老师应该怎么反应?不同的反应,能测出一个老师的教育学素养。 今天重点说老师会怎么对待学困生。老师当然应该表扬他:“小明啊,你今天的表现,真的让老师刮目相看,太出色了,继续努力吧,你一定行的。”小明会一步步赶上去,最终成为优等生吗?大概率是不会的。 许多时候,老师和父母很辛苦,但改变不了孩子在班级的位置,更诡异的是,孩子可能也很努力。问题出在哪儿?出在小明的自我认知上。小明知道自己是差生,在班上属于落后学生,学困生就是小明的自我镜像。而且,老师对小明的表扬,巩固了小明的自我镜像。因为老师的潜台词是:做五道题,就是你的极限了,所以,你值得表扬。小明从老师那里接收到了这个信息,他知道老师怎么看他,并且,这也是他对自己的看法。 而对于优等生,老师批评也没关系:“你怎么才做了 10道题?最近为什么表现这么差?这不像你啊,你太让我失望了,你辜负了我对你的期待。”在优等生的潜意识里,老师对自己的期待很高。所以,他必须努力以配得上老师对他的期待,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什么是高明的老师?有一本书特别值得看,我经常把它当成教师培训教材,叫《特别的女生萨哈拉》。里面有一个差生叫萨哈拉,因为差,所以留级,并且接受了针对差生的教育项目,用一些幼稚的内容教他们,好与他们的水平相适应。萨哈拉父母离异,跟母亲过,她很想父亲,而且她喜欢写作,就给父亲写了许多信,结果被老师没收了。后来,来了一个新老师叫波迪小姐。波迪小姐让学生写随笔。萨哈拉不知道写什么好,最后,鼓足了勇气,战战兢兢地写了一句话:“我是个作家。” 我们暂停一下,如果你是老师,你们班成绩很差又不听话的一个学生写了这么一句话,你会怎么批改这个随笔? 萨哈拉很容易遭遇到讥讽挖苦,为什么?要帮学生认清现实呀。我们假设萨哈拉遇到了一个非常善良的特别想要帮助萨哈拉的老师,他可能会说:“小萨哈拉呀,你有一个远大的理想,这很好。但是呢,任何理想都要脚踏实地。你要先认真完成作业,努力学好功课,以后才有机会和可能成为作家。”大家觉得这个反应怎么样?好像很好了,是吧?实际上,这是一个低级反应。 波迪小姐怎么回复的?她只回复了三个字:“我相信。” 结果第二次,萨哈拉没写随笔,交上去一个空白的本子。你要是波迪小姐,你怎么回复?你可能会说:“小萨哈拉,你还想当作家?先认真把作文写完好不好?” 但是波迪小姐不是这样的,她回复了让我印象深刻,堪称教育经典的六个字:“作家需要写作。”如果有家长听不懂这六个字的意义,就太遗憾了。这六个字是对萨哈拉的批评:“你应该写作!”通俗点说,要交作业啦。可是,她没有说“你应该写随笔”,而是说“作家需要写作”。 我们会怎么教育孩子?“你看看你,又是倒数第三名,你这么差,还不努力?”“我也不指望你赶上那个谁谁谁,你能不能努力一下,至少考个中游?” 你定义了孩子,孩子也定义了自身。差生、学困生,这就是我的角色,因此,我所做出的行为,就与我的角色是相符合的。孩子的各种问题,往往都与自我认同有关。孩子可能也会内疚,也会努力,但是,孩子的努力效率会很低。因为孩子潜意识里看不起自己,他就不会以优生的方式来学习。一个优等生可能学到晚上十一点没什么感觉,一个学困生可能学到十点就觉得很了不起了,对得起父母了。如果强行让他学到十一点,就会激发他的反抗意识。你要我熬夜?好吧,我就熬夜,这下子你满意了吧? 有些家长,以自己的牺牲,成功地激发了孩子的内疚。孩子觉得对不起父母。那么接下来孩子会怎么表现?要么表演勤奋,而不是真的勤奋,以减轻良心的压力,并且连自己也相信了;要么撒谎逃避,就像酗酒的人,一边内疚,一边喝酒,而内疚是为了减轻良心的压力;要么陷入了习得性 无助,就像溺水的人,越想努力越下沉;要么反抗,甚至离家出走。 《高手父母》是一本对家长理清教育思路很有帮助的书。家长读得懂,学得会,好上手。 它饱含一线教育经验,从问题出发,解析孩子成长密码,可助父母拨开教育迷雾,高屋建瓴轻松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