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百年史(互联网时代)

硅谷百年史(互联网时代)
作者: (美)阿伦·拉奥//皮埃罗·斯加鲁菲|译者:闫景立//侯爱华//
出版社: 人民邮电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9.70
折扣购买: 硅谷百年史(互联网时代)
ISBN: 9787115431752

作者简介

谈锋,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担任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驻硅谷联络处主任,并任复旦大学创新研究院以及大连创新研究院兼职教授。谈锋曾任中关村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四通集团副总裁,《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编辑等职务。他在硅谷工作生活了28年,专注研究硅谷创新生态。他曾参与翻译出版了《硅谷优势》、《朝鲜战争内幕》、《李普曼传》等书。 闫景立,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访问学者,曾长期从事航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自20世纪90年代初赴硅谷开办华为公司第1家海外分公司起,闫景立多年来在搭建中美高科技企业合作平台,拓展供应链、投资、市场和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阿伦·拉奥(Arun Rao),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工商管理学院,长期从事投资业务,曾先后在三家投资公司工作,其中两家在硅谷。拉奥早期曾为《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和《Seeking Alpha》等杂志撰写商业和金融方面的文章。 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 ),毕业于意大利都灵大学数学系,1983年来到硅谷,在奥利维蒂公司任职工程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和互联网设计。斯加鲁菲曾是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还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学。20世纪90年代,他曾率先在互联网上开发自己的新闻网站,《纽约时报》曾经在2006年以《史上最伟大的网站》为题对其进行专题报道。斯加鲁菲现在是自由职业者,主要工作是为硅谷和欧洲的公司提供咨询以及在大学讲学。他兴趣广泛,在心智论、文学艺术、音乐史等领域多有著述。

内容简介

硅谷并非存在于真空中,一般来说,其历史与湾 区的经济和社会是不可分离的。更重要的是,硅谷的 兴起也是与当地发生的“文艺复兴”密不可分的。所 有伟大的技术进步中心都曾以拥有举世瞩目的艺术创 造力而自豪。比如,雅典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 “美丽年代””的巴黎和20世纪之初的柏林。硅谷处 于一个珍视创造性的地区,这里的人们有挑衅、破坏 和漠视权威的处世态度。别样的生活方式和乌托邦式 的反传统文化似乎一直植根于湾区人的基因中,它们 始于早期的诗人和视觉艺术家,后来延续到嬉皮士一 代。学术著作倾向于过多地讨论硅谷抽象模型,而忽 视了所有事实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创造性。硅谷一直 以拥有高度的创造性为荣。我们可以说,除了创造力 ,其他一切都属于细枝末节。 与此相伴而生的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思维模式,它 早于硅谷就已经存在,而且让这里的技术发烧友建立 了“自己动手”(DIY)的文化,正是他们创建了硅谷 。传统的观点总是强调硅谷的发展得益于来自大学的 技术转移,特别是经由初创公司实现的商业化进程。 这当然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技术发烧友们(不管他们 是不是大学毕业生)也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技术 发烧友们代表着一种对新奇技术的小玩意儿的激情。 他们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无线电业余爱好者,一直 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这是美国 精神的一部分。然而,身处于美国西海岸,离工业巨 头都足够远,这些“小炉匠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以这种态度来理解硅谷,也许胜过任何经济理论 。我们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硅谷是一个由高科技公司 组成的经济体,认为这些公司当然是由工程师而不是 商业人士所创办的。但是,也许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 度来观察硅谷的商业模式:由于这是一个由工程师而 不是商业人士开办公司的地方,因此他们的公司不可 避免地都是高科技公司。 现在学术界对硅谷肇始于20世纪初这一点似乎有 了一致的认识,也就是说,硅谷开始形成的时间要比 一般人们意识到的时间要早。当你分析一浪又一浪的 初创企业是如何起步的时候,你会认识到它们都有一 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一种“西大荒”的精神。“西大 荒”精神是一种离经叛道的独立个性,它是硅谷所有 发明者和一代宗师们的灵魂。 敢于冒险的态度也可以追溯至“西大荒”的开拓 者们。 从可口可乐汽水到麦当劳汉堡,从李维斯牛仔裤 到好莱坞电影,从美国西部起源的每一种被大量消费 的产品都改变了社会。然而,硅谷更擅长搞出引爆流 行、促成更广泛、更大规模社会变革的产品。事实上 ,世界上还有其他地方产生过更为复杂的技术,比如 核电厂和飞机。但是个人电脑、网络服务和智能电话 (不久的将来还有生物科技和绿色环保技术)则是以更 强的渗透力和扩张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某些方面 来说,这些技术正是硅谷的优势。其意义并不在于这 些技术有多么复杂和高级,而是在于它们对人类社会 的影响。可以说,硅谷“偏爱”那些对社会生活有颠 覆性效应的技术。人们可以推测,这也许是因为硅谷 出现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那里曾经是个非常不 稳定的、半无政府状态的社会。 有关硅谷“知识经济”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一 般硅谷工程师的知识只限于他的专业,是超级专门化 的。硅谷的轶闻野史中充满了自我奋斗成为百万富翁 的故事,但很少提到数以千计的工程师因其超级专业 的技能突然变得无用,也难以再接受培训而早早退休 。这些超级专才的知识实际上十分有限,常常是走出 办公隔间就变得一文不值。就定义而言,人才济济的 实验室以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予以渐进式的改进为己任 ,而不是进行突破性的创新。大部分创新都是来自其 他地方。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