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8.50
折扣购买: 踏墟寻城/光启文库
ISBN: 9787100195515
许宏,1963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早期城市、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的考古学研究。1999—2019年,主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著有《先秦城邑考古》和“解读早期中国”系列丛书等。
城市·国家·文明 对城市概念的界定,学术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适宜所有城市尤其是能够包容进初期城市的定义就更难确定。总体上看,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存在的,与原始村落相比,中国早期城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作为国家及其分支机构的权力中心而出现,具有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贵族与王者作为权力的象征产生于其中,在考古学上表现为大型夯土建筑工程遗迹(包括宫庙基址、祭坛等礼仪性建筑和城垣、壕)的存在。 (二)因社会阶层分化和产业分工而具有居民构成复杂化的特征,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展开使城市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非自给自足的社会;政治性城市的特点和商业贸易欠发达,又使城市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聚敛中心和消费中心。 (三)人口相对集中,但处于城乡分化不甚鲜明的初始阶段的城市,其人口的密集程度不构成判别城市与否的绝对指标。 “文明”一词,是英语civilization的译语。而该英文词汇的语源,则是拉丁语civilisatio,意为“城市化”。civilisatio与civitas(城邦、国家)一样,又都是由拉丁语civis(市民)派生出来的。因此,文明(civilization)的原意就与城市和国家有关,三者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国家与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探索,属于社会考古的范畴。而社会考古的最重要的支柱则是聚落形态研究。在人类农耕聚落形态演进的过程中,从均质的村落一种形态孕育出城市和村落二元结构,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笔者认为,文明、国家和城市这三个在含义上有密切关联的概念,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历史现象所做的解释。张光直先生指出:“国家、文明和城市化不仅从一开始就同时出现,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它们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了它们的出现。”“贫富分化、城市化和国家关系是文明的三个必要的社会决定因素。”可以说,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是阶层分化、国家产生之后的人类文化的存在方式。而国家,是文明时代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存在有强制性的统治与管理机构(权力中心)的社会。城市,则是文明时代特有的、与国家相应的高级聚落形态,是国家的物化形式。 世界各区域早期文明史研究表明,从农业文化中诞生的第一批城市,无一例外都是权力中心,或可称为“王权城市”或都邑。中国的情形更是如此,“政治性城市”是贯穿整个古代史的主流城市形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早期城市(都邑)就是人口相对集中、居民成分复杂的国家权力中心。且在单纯的工商业城市出现前,它是唯一的形式。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一直占主导地位,经济职能则不断增强,这是贯穿先秦城市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完全脱离了政治军事中心的、单纯的工商业都市在先秦乃至秦汉时代尚未出现。因此,先秦城邑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也就主要地取决于社会组织乃至国家形态的变化。 在图文并茂、条分缕析古代墟与城的况貌中权衡、思考上古历史 1.本书为“学术网红”、考古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许宏先生的随笔集,一本适合大众读的考古书。 2.本书除了具体地“踏墟寻城”,也兼怀人,是一本充满温情的学术历程“回忆录”,可让读者一窥考古人许宏先生的学术求索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