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SDG的国网行动——持续推广港口岸电 保护绿水青山

面向SDG的国网行动——持续推广港口岸电 保护绿水青山
作者: 于志宏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80
折扣购买: 面向SDG的国网行动——持续推广港口岸电 保护绿水青山
ISBN: 9787516427781

作者简介

主编于志宏,《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社长兼主编,“金钥匙——面向SDG的中国行动”发起人。参与国内多项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标准、政策编制,为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了社会责任(包括ESG)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咨询、研究、培训和品牌建设等服务,撰写和发表多篇专题文章,出版多本专著,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传播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

内容简介

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助力长江流域岸电全覆盖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宜昌供电公司) 一、基本情况 公司简介 湖北省宜昌市,是国之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一城四坝,被誉为“世界水电之都”。宜昌电网是三峡水电外送的起点,是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也是鄂西重要的负荷中心,服务宜昌市200余万用电客户。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宜昌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宜昌供电公司)立足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电网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始终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助力可持续发展。 围绕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宜昌供电公司扎实践行国家电网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为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不懈努力。 行动概要 长江流域港口岸电建设,是践行“长江大保护”理念、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具体实践。宜昌供电公司以建设三峡坝区岸电实验区先行探路,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首创六种典型岸电供电系统,为各种停靠方式的各类船舶提供岸电接入解决方案。其推动船舶从停靠时使用岸电,到行进中使用纯电动力,创新“高压充电、低压补电”技术,保障国内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开启绿色航程。宜昌供电公司组建三峡岸电发展联盟,成立全国内河沿江首家专业化岸电服务公司,破解岸电“建、管、用”等一系列难题。 2019年4月,三峡坝区岸电实验区建设暨长江沿线港口岸电全覆盖建设推进会在宜昌召开。2020年年底,长江流域宜昌段63个主要经营性码头和两个锚地已实现岸电全覆盖,形成 6大类共计112项技术创新成果和关键设备,为绿色岸电在全国推广提供了示范样本。 二、案例主体内容 背景和问题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覆盖全国11个省份,人口和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的 40%。长江流经湖北省8个市州,湖北段占长江干流总长的1/6以上。三峡工程在促进了长江航运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大量船舶在此积压待闸。以2019 年的数据为例,平均每天待闸的船舶超过580艘,每艘船舶等待的时间约为54个小时。这么多船舶长时间在这里停靠,通过柴油辅机发电满足生产生活需求,集中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和油污,对长江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港口岸电建设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在岸电建设的初期,岸电建设推广工作面临着以下诸多问题和困难。 政策方面。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三条规定:“新建码头应当规划、设计和建设岸基供电设施 ; 已建成的码头应当逐步实施岸基供电设施改造。船舶靠港后应当优先使用岸电。”但实践中多数沿江城市的岸电推广责任主体不明确,未出台“新建港口、码头和船舶应当建设岸电设施”“船舶靠港后应当优先使用岸电”等政策要求,未将船舶受电设施纳入年检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岸电的推广使用。 技术方面。岸电缺乏行业层面的系统布局和顶层设计,缺乏岸电与电网电能供方、船舶电能需方的系统设计,缺乏对电能质量、保护控制、信息通信、接口技术、并网运行等多学科专业和多技术融合的统筹研究。同时,三峡坝区水位落差大、江心锚地供电距离远、多船并靠接电难,而且缺乏船岸供电系统的连接标准和岸电设施、设备技术标准。 另外,待闸船舶种类多,如何有效解决电缆质量提升、船岸连接等问题,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应用的技术方案尤为迫切。 运营方面。首先,岸电设施运维和服务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亟待明确运维服务主体及高效的运营模式。其次,岸电供配电设施初期投入较大、运营成本高,缺乏明确的利益、风险分摊机制,影响了社会运营商参与建设推广的积极性。最后,不同区域、不同经营主体的岸电收费价格不统一,并且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缺乏统一的缴费、服务平台,岸电计量、计费、支付、清算手续较烦琐,影响了船主、船员使用岸电的积极性。 《面向SDG的国网行动》(共四辑)每一辑汇总一个问题的优秀解决方案,按照“金钥匙”标准,从精准定义具体问题入手,深入阐述每一项行动的解题思路和具体举措、创造的多重价值,以期为致力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在创新解决方案、贡献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道路上提供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