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1.70
折扣购买: 皇帝的影子有多长
ISBN: 9787549576845
杨念群,1964年1月20日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同系,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主编,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2003)《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主编,2004)等。
阶级、流品与品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史家总是习惯戴上 阶级分析的眼镜把各色人群标签分类,谁一旦被扣上 “剥削阶级”这顶帽子,就像惹上瘟疫,人人唯恐避 之不及。实际上,“阶级”一词纯属西方舶来品,谈 “阶级”首先得知道什么是“贵族”,才能按身份划 分出个三六九等来。用这个标准看中国史,秦朝以前 还讲“封建”,什么是“封建”?简单说,就是君王 根据血缘的尊卑亲疏切割出一块块辖地,皇亲国戚在 各自的封地里作威作福,说一不二。秦以后是流氓当 道,连皇帝都丢了高贵的血统,一般人的血脉就更没 什么正宗可言。艺术标准更是坏了章法,失了定力, 在高低之间来回乱串,失去了贵族生活本来该有的味 道。所以有人说了句极端话,认为秦以后根本没艺术 可谈。 若换个标准,汉代以后还算是留着点贵族的尾巴 ,如魏晋时期仍讲“门阀”,做官选人都要看门第出 身。血统品级虽早已不那么纯粹,没有了先秦那般严 格的宗子继承关系,宗法谱系也丢散得几乎没影了, 可场面上的事还得靠世家大族支撑门面。魏晋时期南 北地理空问尽管裂成两截,二百年间相互对峙下来, 双方人才的分布还是逃不出几个大姓的掌控,他们不 但互相联姻,而且家教谨严,甚至在家里没事就操练 朝章国典,门族个个正襟危坐,家中日日钟鼓礼乐, 确是以后稀有的景致。所以从魏晋一朝历数下来,还 是累积了一些对品味的甄别标准。 近世某些史家嗅到了这股残留的贵族气,钱穆先 生就曾说过,西方有阶级无流品,中国有流品无阶级 。“流品”往往表现得散漫无形,若隐若现,却是区 分“雅”“俗”的标准,在日常生活中被活泼泼地用 着,其中散发出的味道很难用西语刻画。如官和吏就 分两途,给官员做跟班的吏胥被人瞧不起,教书人和 衙门里办公文的师爷也有清浊之分,地位大不一样。 在科举制度中同样有“清流”“浊流”之别,进士及 第算是清流,秀才举人则沦为浊流,只能沉淀在底层 。 最近重读邓子琴先生的《中国风俗史》,邓先生 有一个近似的说法,他以“品度”“伦际”观察中国 风俗之变。他的意思是,古人有自己一套品评人才事 务的标准,每朝每代均不一样,没办法用现代词语准 确描述。比如他概括南北朝的品度是“谐谑”“歌咏 ”“游陟”,北宋是“士气中心时代”,则有“宽厚 ”“沉静”“淡泊”“好学”之风,明代士人被说成 “刚劲”“强毅”“刻苦”,清代流行“雍容”“细 密”“推延”“条理”的风气,这些描述都是从古书 中归纳凝练出来,非常符合当时人的生存状态。 如果细细按照品度赏鉴各朝人物,倒是像一幅形 态各异的风俗百图。比如东汉的异议人士被形容成“ 匹夫抗愤,处士横议”,这些士子“激扬名声,相互 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彼此借力推广声誉, 如果一旦看不惯对方,动不动就绝交。天下名士,在 他们的眼里统统被归类划等,用笔墨状摹其神态。如 有“三君”(一世所宗)、“八俊”(人之英)、“ 八顾”(德行引人),“八及”(导人追宗)、“八 厨”(以财救人)种种复杂名目,这种对人品性的归 类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辨别其中的确切含义,只能揣测 大概的意思,无外是说这些人的精神气质多么秀出于 林,夺人眼球。 所谓“品度”应与君王的胸襟气象有关。东汉士 林中还有“儒学”“文章”“推土”“纠违”“阴阳 ”“弘道”种种说辞,不过被子琴先生评为“谨严有 余,恢廓不足,制行有余,风采无闻”,大致与学术 一尊、国不两才的风气有关。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 拓土,自然需要笼络各类人才。汉光武帝抄袭先祖的 管理手段,但人才的多样化建设就显得弱了许多,只 是大致绵延上代的路子。一般来说,事业型人物少, 道德型人物就多,东汉风气淳厚,竟还有“让官”的 事情发生,有人拼命想推掉皇帝加封的官爵,让给自 己兄弟。现在看来这行为有点犯傻,令人不解。还有 一个故事说兄弟俩被饿疯了的劫盗掳获,匪徒正准备 把他们煮了喂饱肚子,不料两人争着恳求匪徒说,吃 掉我吧,放过我的兄弟,真是呆得可爱,匪徒更可爱 ,虽然饿得两眼发晕,还是觉得这兄弟俩太过仗义, 干脆把两人全给放了。 P3-5